少子化、老龄化、不工作,为何日本持续“低欲望社会”?
作者:   来源: 创速极风  2022-04-20

  2015年,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在著作《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的出版在日本国内引发了极大的反响。

  在其著作中展示了日本在人口老龄化逐渐严重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背负危机、丧失物欲和成功欲,也抗拒结婚生子,比起“拥有”过后的需要承担的人生风险,“不拥有”才是规避风险的最优选择。

  日本少子化、老龄化、不工作等社会问题愈演愈烈,而这些问题一步步加剧了日本年轻人的低欲望,那么这种现象真的是无解吗?为什么日本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国近年来也不乏有恐婚恐育的现象出现,我们又能够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这一切都要从日本的人口说起。

  “少子化”指的就是低出生率及其带来的家庭,和社会孩子数量的下降趋势。少子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总和生育率低,从总和生育率来看,日本从少子化到严重少子化,再到超少子化阶段仅用了3年和5年的时间。

  在只求温饱的年代养育子女只需要吃饱穿暖即可,养育子女的成本比较低,而子女成人后可以迅速地投入生产劳动中,养育子女的效用明显。在中国的老话说:养儿防老,这其中内涵的是养育子女的效用。而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养育子女的成本也随之攀升,而养育子女的效用却随之降低,甚至出现负效用,当成本远超效用时,生育的行为和意愿都会大大降低。

  自从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普通家庭的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就业环境也十分恶劣,在经济收入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因收入原因被迫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

  因为日本文化中有着强烈的“过度负责”的育儿观念,和回避风险的价值观念。过度负责的育儿观使得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受苦,更希望自己能够为子女提供比自己更好的成长环境,从而保障子女长大成人后能够过上优越的生活。

  换句话说,如果不能提供养育子女预期的理想环境,便会选择不生育。生物的本能是趋利避害,回避风险的价值观,让日本人希望自己未来的人生能够回避未来生活所面临的风险,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得到预期的理想结果,那么就不会下决心去尝试,而这种观念在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在结婚生子这种人生大事上徘徊停滞不前。

  如今社会受教育水平普遍上升,男女平等和尊重个人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从前日本“男主外、女主内”这一类主宰日本社会的性别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日本女性的经济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受西方女权思想和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日本女性可以通过步入社会工作实现其人生价值,女性的经济能力越来越强,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生活不再必须要依靠男性。与此同时日本盛行的加班文化下长时间劳动的问题十分普遍,日本女性很难平衡工作和生活,这就导致工作和生活出现了长期且无法克服的矛盾,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女性选择不婚不育。

  书中写到:“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有无限希望的高度成长时代或是泡沫经济时代,只经历过通货紧缩、不景气的黑暗时代,从懂事起就对未来充满不安,薪资一直是冻涨、降低的状态,因此不出门、不消费、不结婚生子,尽量减少人生风险,这已经成了基本性格。”

  老龄化是与少子化相伴而生的一种现象,两者有着密切关联。

  “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日本的老龄化程度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加深,1995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总数占日本总人口的14%,2007年上升到21%,2016年甚至超过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高达26.6%,也就是说2016年几乎每四个日本人当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导致老龄化的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水平提高。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日本政府到日本居民在经济上都具备了关心健康和为健康投资的物质条件。

  日本政府长期注重发展健康医疗,医师培养和储备工作十分完善,1982年日本平均每十万人中医师就占到135.1人;日本民众在生活中也十分注重饮食均衡和健身,并定期体检。在日本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日本人的平均寿命逐年提高,在2018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就达到了80岁以上(女性87.32岁男性81.25岁)。

  除了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这两大人口问题时,大前研一在书中提到了在日本社会中较为广泛的几类群体——尼特族、御宅族、蛰居族群体,这些群体在日本年轻群体中十分常见,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不工作、不结婚、不出家门。

  在日本,尼特族是“NEET”(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即不上学、不工作、不接受职业训练)的音译。他们不工作,生活开支依靠父母供养,不是完全地与外界封闭,还能够保持着与他者的交流,有一定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与我们中国那种花着父母的钱,而终日游手好闲的啃老族类似。

  御宅族从表面上看,是躲在家里不与人接触,实际上是一种对兴趣爱好的过分投入和执着的表现。他们有着自己的资源,在房间内堆满录像带、书、杂志等,因为长期处于自己的爱好世界中,与爱好相同的人交流时没有障碍,但对于日常中的与人交流并不擅长,所以闭居卧室。

  而蛰居族的表现更加能体现低欲望社会下的迷茫与痛苦。“蛰居”的意思是“躲在家里,闷居或闭居”。一些身体和精神都健康的青年,却为逃避现实社会而不上学、不工作、不与人交往,长期闭居在家,不与外界接触,这些丧失社会行为、自我封闭的人被称为蛰居族。

  日本的蛰居现象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经济的低迷、就业环境的恶化成为蛰居现象激增的催化剂。

  随着时间推移,长期的蛰居使得年长的蛰居者不断增加,根据2013年山形县的调查显示,蛰居者中约45%在40岁以上,蛰居时间五年以上者约占51%,10年以上者也达约33%。

  2014年岛根县调查表明,10年以上的蛰居者所占比率达到34%。40多岁的蛰居者最多,且40岁以上的中高年蛰居者已经超过半数,所占比率为53%。

  由于蛰居者无法自立,且没有人际交往,生存依赖于父母,长时间的蛰居有相当大的可能导致智力和能力的退化,而根据年龄的增加这种退化会更加明显,越是退化,越是封闭,对于人际关系愈发回避,由此导致蛰居者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更别提结婚生子。

  不仅仅是日本,低欲望社会是每个国家都将会面对的社会现象,疫情肆虐后全球经济减速,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是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通病,我国虽然还处在发展中国家阶段但也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离婚率上升、年轻人婚育欲望降低的问题,“佛系青年”、“躺平”、“摆烂”等词语也反映出我国年轻人对于欲望的降低。

  面对如此缺乏活力的低欲望社会,我们应当以如何的态度和方法去应对它,不仅仅是日本社会面临的考验,也是我们国家乃至整个国际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参考资料:

  [1]夏媛,张佳华.日本青年就业问题及其政策对应措施[J].当代青年研究,2017,01:123-128.

  [2]樊华强,杜乐,文柯苏.中日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01:24-29.

  [3]陈元元.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D].河北大学,2021.

  [4]李宝芳.中日大学生就业现状、成因与对策[J].日本问题研究,2012,2602:49-54.

  [5]师艳荣.日本蛰居族:社会病理的产物[J].世界知识,2019,06:68-69.

  [6]师艳荣.中国“佛系青年”在步日本年轻人后尘?[J].世界知识,2019,16:70-71.

  [7]大前研一.失去大志的日本年轻人[J].世界博览,2018,24:90-93.

  [8]佚名.百万日本人“家里蹲”,75%蛰居超5年[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9,11:67.

  [9]张明利.少子高齢化という社会背景において日本の都市既婚女性における家事育児と仕事の両立について[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

  [10]师艳荣.日本青少年“无缘化”现象解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402:100-105.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