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一老人推广“抱团养老”
作者:   来源: 新文化报  2016-07-26

  64岁的长春市民沙先生不幸罹患淋巴癌,他找到《新文化报》,希望去世后能捐赠遗体,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此外,他还有个更重要的愿望———推广“抱团养老”概念,让独居老人不再孤独。
 
  妻子离世 他开始思考人生
 
  沙先生退休前是一位公务员,13年前他的老伴患病离开人世。这样的变故促使他开始思考人生。“我就想啊,你说人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吗?”老伴的离去令老人感到孤单,却也使他将目光转向了更多和自己相仿的老人。“我前几天看报纸,说一个老人自己住,死了好几天了才被人发现,这简直是晚年悲剧。”
 
  打开观念了解“抱团养老”
 
  喜欢读书看报,会用电脑微信,沙先生可是个新潮老人。这位64岁的老人,从老伴过世后,便开始关注“抱团养老”的新观念。“观念要打开,要接受新的概念。”新潮的沙先生说,很多新的东西是很好的,不能固守己见。
  老人通过报刊网络了解到,这一新理念已经在北京、天津等地推广了,理念就是不局限于“找老伴”两个人过日子,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老人们可以三五个抱团一起生活,互相关心、扶持,最重要的是相互陪伴让晚年不再孤单。
  “很多老人都是白天出去热热闹闹的,回家还是一个人冷冷清清的。”老人说,“抱团养老”让老人的生活变得有趣有质量,大家可以一起商讨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身患癌症 担心伙伴
 
  认可“抱团养老”的沙先生一直尝试推广着这一概念,他查阅研究了很多资料,希望让更多老人了解。
  沙先生在2008年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伙伴“抱团养老”。不久前,沙先生被确诊为淋巴癌,生了病的他声音已经开始变得沙哑。这一病,他的担心来了。“如果有一天,我走了。我的这位伙伴怎么办?”老人看到了传统中孤寡老人两人重组家庭的局限,一方生病离开,另一个人又是“单打独斗”过日子了。由此便更觉得“抱团养老”模式合理。
 
  老年生活也要有意义有质量
 
  沙先生认为,“抱团养老”搭建了社会互动的参与平台,将松散的个体组合起来,让老人们“老有所乐”。老年生活也要有意义有质量,沙先生说“人活着要吃饭,但不能只为吃饭活着。”互帮互助的老人们“抱团养老”,也是一种自立自理自信的正能量。沙先生说,在天津有这样“抱团养老”的成功案例,五位空巢丧偶的老人在一起互帮互助,共同度过了十个春秋。
 
  儿子支持:理念很好很合理
 
  当记者问到沙先生的儿子为什么支持父亲的想法和行为时,他反问“我为什么不支持”。“父母老了找个伴你不同意?你小的时候父母去上班,你是不是还想找个玩伴?”沙先生的儿子觉得父亲接受的这个新理念很好很合理。他认为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晚年应该有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想做点有意义的事
 
  “人活一辈子,我想做点有意义的事。”老人说希望能在离世后捐赠自己的器官、遗体给需要的人。目前,老人已与吉林省红十字会联系,登记了捐赠器官的志愿。捐献遗体方面,老人和儿子还在与其他部门协商中。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