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老龄数据
“天价彩礼”背后隐藏的是农村养老困境
作者:   来源: 凤凰网   2016-02-24
  很多社会学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比城市里主动选择晚婚或不婚的所谓“剩女”相比,农村大量的底层男青年的婚事才是真正令人头疼的社会问题。过去,媒体热衷于炒“剩女”问题,遭到了女权运动的抗议,虽然春晚还在“孜孜不倦”地炒这道馊菜,更多的媒体还是意识到了这其中截然不同的社会况味。于是,农村青年的婚事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热点,“给不起的彩礼”是报道的焦点。  
  “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媒体这样形容河南农村青年娶媳妇的彩礼,“一动是车,不动是房,彩礼钱是一万张5元的,一千张100元的和一大片50元的”。还有媒体报道,现在农村娶媳妇,一套房子还不行,得先把村里的房子修葺豪华,再在镇里城里买一套房,才有姑娘愿意嫁过去。新华网、人民日报微博曾报道农村的“天价”彩礼(报道称甘肃等地区彩礼钱“高达19万”)让农民因婚返贫,继而小清新地喟叹金钱已经腐蚀了农村的“爱情”。
  那些把婚姻等同于爱情的人,往往没有看到爱情发生的条件,以为婚姻就是爱和情。在“养儿防老”还是主流养老方式的农村地区,爱情需要的条件--“自由与独立”是奢侈品,是不太可能有生长空间的。农村地区包括多数传统的中国家庭,婚姻是缔结一种财产继承和经济合作关系,其中包括生儿育女,也包括养老。而养老不仅仅是夫妻之间的养老扶助,还包括儿子儿媳对家中老人的供养、照顾,这后一种就是中国式社会保障体系的家庭化模式。女性在这种家庭养老社会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承担的功能是生育和家务劳作,留给个人情感需求的空间是极为狭窄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自杀率中,农村妇女自杀的数据最高的原因。
  如果深切了解上述原因,也就不难理解彩礼为什么越来越高。基于“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种文化传统和性别角色分配,生养了女儿的农村家庭,只能指望从彩礼中一次性收回养育女儿的成本,从经济上得到养老的一点保障和回馈。既然养老成本越来越高,“彩礼”随之水涨船高也就在这种经济计算的合理逻辑之中。
  城市居民因计划生育政策而产生了一种政策制定的非预期后果,即独生子女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性别角色分配的文化传统。独生子女之间的婚姻,男女都承担着赡养双方父母的责任,于是,我们看到城市白领们关于回谁家过年的争执,他们想出了各种解决办法,有的轮着来,一年回男方家,一年回女方家,还有的干脆把双方父母接到一块过年。
  这其中最纠结的是那些出身农村的白领们。他们通过上大学、在城市找工作逃离了农村,但社会关系并未完全逃离,在家族体系中,家族成员往往期待他们仍然扮演农村礼俗和习惯提出的要求,所谓“凤凰男”的提法就指向这种关系变迁中的农村男青年。如果他们碰巧与城市独生女结婚,那么,这种文化冲突就更为激烈。
  把婚姻与养儿防老关联起来看农村的彩礼问题,所谓“天价彩礼”现象也就一点也不稀奇了。与其说是农村男青年娶不起媳妇,不如说是中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日益面临的养老困境。最近这些年,农村女性的自杀率有所降低,这是因为,外出打工或读大学进城工作改变了农村女孩的命运,她们获得了逃离农村惯习的某种可能性,如果嫁给城里人,她们也就通过婚配获得了阶层晋升的通道。与年轻农村女孩相对的,是农村老人们的被动局面,如果“养儿防老”的预期受挫,他们往往自感成为了子女的包袱,农村老人患病后不医治甚至自杀的现象在增多。
  如果社会舆论和政府把婚姻当作个人感情的事,彩礼问题也就被归咎为“女孩们拜金,女孩的父母们势利眼”,而真正严峻的中国式养老困境就被推给家庭,社会福利层面的缺失、政治伦理上对社会成员的亏欠,将被掩盖在彩礼钱的家庭拉锯战之下,而得不到正视。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