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养老新模式,养老特色小镇一探究竟!
作者:   来源: 搜狐  2017-08-25

  人是群居动物,人都害怕孤单,群体生活是人的天性。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把人与人之间用一堵墙,生硬的隔开了,“邻居”一词已经失去原有的意思。养老小镇首先就应当打开家与家、户与户、人与人之间的墙。
  北京的四合院,一个院里住着几户人家,邻里之间彼此相互照应,大家亲密相处,像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上海的老墙门,一个古朴的大门进去后,住了好几个家庭,邻里之间也似亲人般相处,感情往往比一般的亲戚更加亲密。
  养老小镇如果建成许多这样的四合院或者老墙门,让原来就有强烈情感纽带的亲戚、同学、朋友们住在一个院里,彼此既相对独立,又可以相互帮助。我国“四二一”型家庭已经成为社会细胞的主流,大多子女都是双职工,他们追求个人生活空间,工作繁忙,而且需要照顾子女,负担已经很重,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陪伴父母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向来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对于儿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来说,邻里间的关心和情谊就更加重要。这种互帮互助式的养老模式,不但可以解决养老的成本问题,又可以让老年人体味到友情和亲情,不再寂寞和孤独。
  除了打开邻居之间的墙,养老小镇还应当打开养老院和社会之间的“墙”。老年人的孤独感,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和社会的脱节。有些老年人会因为不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而感到失落、无用和自责。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及年轻人,这样他们觉得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了。养老小镇可以为老年人创造一些非常简单的工作的机会,就算是无偿的义务工作,也会让老年人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并由此感到由衷的快乐,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唯美乡村”研究中心认为,养老小镇要创造一种小社会的氛围,给老年人更多自由自在的感觉。在养老小镇里,应当有集市和超市,让老年人们可以体验逛街的乐趣;应当有“棋摊”,让老年人们可以聚在一起,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应当有老年大学,让老年人可以活到老学到老;应当有医疗护理中心,让所有的老年人能够定时检查身体,获得最及时的治疗时机;应当有邮局,银行,教堂等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老人度假酒店、温泉游泳池、桑拿房、美容美发室、心理咨询室、下沉式多功能活动广场、球馆、棋牌室、健身房、音乐室、多功能厅、药房、中餐厅、图书馆、书店、咖啡厅、酒吧、茶艺、西餐厅等等。
  让老人觉得自己不是被安排来到了一个无聊的地方,而是一个多姿多彩,和外面的世界一样的多功能社区。让老年人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不会有一种被约束、被捆绑的感觉。自由自在,这种老年人最渴望的生活,在养老院里很难得以实现。所以,许多老年人都不可避免地认为,养老院是另一种生活,是另一个“世界”。
  推翻养老院和自然之间的有形之“墙”,让养老小镇融入山水、森林、小溪之间,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越是年龄大的人,对大自然越有亲近感,越是愿意回归到大自然之中。养老小镇可以建在自然环境更好的远郊区,一来可以降低养老费用,让更多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得起;二来可以给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
  老年人可以在这里爬山、游泳、垂钓、高歌;三来在高植被覆盖率的地区,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由于植物多使得空气更好,更适合老年人静养;第四,在每个季节,可以看见不同的花开,有沁人心脾的花香,还有美丽的蝴蝶和小昆虫,这使老年人的心情更加愉悦和舒畅,身体自然更加健康。
  另外,在养老小镇里最好还要有一些游乐园,这并不是为老年人准备的,而是为他们晚辈中的幼儿准备的。退休之后,慢慢老去的老年人非常希望看见自己生命的延续,家里的孙子孙女就成了他们最热切希望看到的家庭成员。看着自己的房,自己的儿孙,和手植的花草,老人才会觉得自己的一世劳碌并没有虚掷。当儿女们带着孩子来看望老年人的时候,养老小镇也要给孩子们创造快乐,让孩子们乐而忘返。孩子们越开心,老年人就越高兴。孩子们待得时间越长,老年人的欣慰就越多。
  第二次婴儿潮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开始,这一波高峰是我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对后来经济影响最大的而主力婴儿潮。作为中国第二次“婴儿潮”的这一代人,他们正在快速地老去,可以说已经站在养老生活的前端。
  现在,这一代人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数量非常庞大,和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乘着社会机遇的浪潮进行了资本的第一代积累,他们思想开放,敢花钱。他们中的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为了80后的子女买好了房,而对于他们自己,他们则大多想自己解决养老问题,不想给子女们添麻烦。对于他们,去养老院生活几乎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也许现在的养老院有医疗保健中心、休闲活动室等等配套设施,这些都为老年人考虑得非常周到了,但是唯独人情味是最缺乏的,露天集市的市井气、野溪垂钓的乡村情趣也都是没有的。如果养老小镇能够打开所有围墙,让养老院不再成为一个孤岛,而是让养老小镇融入整个社会,老年人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多彩而快活。
  目前德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唯美乡村”研究中心了解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德国总人口的23%。虽然德国的养老体制良好,德国人60岁后就可以进疗养院养老,根本不会拖累儿女,但很多老人都十分厌倦疗养院里的单调生活,于是,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愿组合在一起,过起了"同居"的老年生活。此“同居”非彼“同居”,这是现在德国十分流行的养老模式-撘伴养老。
  兴趣相投,性格相投,也是年轻时代就是好朋友的老年朋友们,在子女都分开住,一个人住在家里寂寞无聊之后,三五好友相约同住一个屋檐下,约定好各自的生活范围,各自需要担负的清洁工作,在老伙伴生病时也互相照顾,相互帮助。有集体活动时则共同参与—要么到附近城市旅游,要么到剧院听戏。
  这种养老模式一时让许多已经老去或正在老去的中国人感到新鲜和向往。因此中国的养老小镇拆掉了养老院的围墙,可以让老年人们回归到大社会和大自然,给老年人更多的安全感和亲近感,让老年人在安度晚年的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让老年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尊严、更富情趣。其他的特色小镇,如果重复建设,很可能会产生恶性竞争,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养老小镇却不嫌多,并且是多多益善。
  医疗养老旅居小镇的实施思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远远离开了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现代老年人基本都能够吃饱穿暖,可以说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已经满足了。但是除了老年食品和医疗健康等物质条件,老年人也由精神文化、兴趣爱好的等精神层面的要求。“唯美乡村”研究中心认为,而医疗养老旅居的特色小镇能够满足各种身体状况、不同年龄及不同经济条件的养老需求,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其安度晚年、乐享晚年。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5年4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这些政策都为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促进了养老工作的健康发展。各地养老机构和从老龄部门实际情况出发,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在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同的养老模式。
  如养结合、异地养老、候鸟式养老、体育养老、循环式养老、旅游养老、田园养老、文化养老等,还有的地方建设医疗健康园区、养老小镇等等。这些摸索和实践,满足了不同的养老需求,为解决老人的实际问题和促进家庭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目前,大部分老人仍然选择居家养老或者社区养老,但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即使是只有一部分的老年人选择异地养老,旅居养老,也会给医疗、旅游等部门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为医养旅居的养老方式提供基础。
  医养旅居的养老方式,是对传统养老方式的总结和继承,是老年人开始“第二人生”的平台和载体。“唯美乡村”研究中心认为,积极研究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医养旅居养老方式,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科学选择养老区域。
  旅居养老小镇应该建在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利的城市,如全国园林城市、联合国宜居城市、全国长寿之乡等等。一般来说,这些地方的森林覆盖率很高,多在70%-80%以上,空气质量和水的质量非常好,附近有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旅游风景点等。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是吸引老年人的重要资源。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十分重视挖掘这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是,发展养老事业、建设医养旅居特色小镇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建设富有特色、具有人文内涵的养老社区。各地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错失发展良机。如果脱离实际情况,很急切地制造一个没有融合自然元素的“老年城”,这不仅是老年人的悲哀,也将是政府工作的败笔。
  2.统筹功能建设。
  发展养老事业、促进养老工作,一定要以人为本,在保护当地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再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等,进行科学规划和论证,严格把握好施工质量,把医养旅居特色小镇建成行业内的示范标杆。发展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要和当地经济、风俗、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引进一个综合体、带动一条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造福一方老百姓。
  通过对项目的建设,达到共赢多利的目的。可以根据不同老年人职业、特长、兴趣爱好等情况,适当设计建设 “俄罗斯庄园”“劳模之家”“将军苑”“书画小院” “院士村”“英国小镇”等,为老年人提供多姿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场所。在建设主题养老院时,也要综合考虑、统筹兼顾。例如:建设以医疗护理为主题的养老院,要整合中西医资源,发挥医药、医疗、养生保健等各种优势,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护理服务。
  3.采取多种管理模式。
  医养旅居特色小镇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可以由专业的管理团队来管理,也可以采用互动式、自助式的管理模式。无论是专业的管理团队,还是组织老年人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到养老院的管理和服务之中,都是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并按照有关的程序和制度进行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在养老特色小镇内得到充分的体现。对参与集体公益活动的老年人,可以采用记工分、时间银行等量化的标准,定期对其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及有效的管理机制,使养老特色小镇的老年人不仅认知新的生活环境、认同新的社会团体,同时也认同医养旅居特色小镇的理念,并和他人形成互敬互让,和睦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同时,可以借鉴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积极发展智慧养老。采用智慧养老的技术手段,可以起到全天候、多方位及标准化管理和服务的效果。各地已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索,可以进行及时地总结,重点扶持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宣传其技术成果,给别的小镇提供建设帮本,帮助更多的老年人拥有一个更好的老年生活。
  4.培养管理团队。
  养老产业的工作具有特殊性,由于服侍老年人需要特别多的耐心和善心,所以一定要培育练就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负责养老特色小镇的日常管理和操作运转。特色养老小镇可以与医学护理院校、专科医院进行长期密切的战略合作。在特色养老小镇内从事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人员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不仅应该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应该具备专业的服务技能、丰富的护理经验,能够及时妥善地处理日常及紧急情形,为老年人提供便利亲情的护理和服务。同时,在进行养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类人员的实际需要,提前与有关部门沟通和协商,适当建设“职工服务中心”“青年公寓” “护工子弟小学”等,为他们提供便利,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解除后顾之忧。
  结论与思考
  “唯美乡村”研究中心认为,旅居养老产业涉及游赏休闲、医疗保健、文化、接待、运营管理、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需要整合政府政策、金融产品、地产开发、养老服务联盟等资源,共同搭建旅居养老服务平台,并由养老协会组织牵头,社会资金支持,企业参与,联合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才能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
  (一)社会责任
  首 先 , 这 一 产 业 的 发 展 需 要建立规范化、网络化的信息协作平台,不仅实现了旅居养老项目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允许随时查询床位余量信息,还能保持老人与其家人的信息通畅。邀请医疗机构入驻旅居养老特色小镇,负责老年人健康维护和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日常体检、康复护理、保健咨询等服务,让老年人在享受休闲时光的同时,消除就医的顾虑。
  旅居养老产业的投资者除了投资金融产品、养老地产外,还要进行专业人员培训、品牌宣传与市场开拓。目前专门的养老服务人员较少,这就需要专门的培训以提高专业化程度,来提升旅居养老服务质量。
  同时,旅居养老被接受的程度有待提升,投资者需要通过各种宣传和活动改变人们的养老观念,通过“口碑”式的口口相传,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接受旅居养老这一新形式,为旅居养老开拓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设计创新性的产品服务,例如以房养老,老年人将常住地的房产出售或抵押,扩展了收入来源,才能为旅居养老产业带来更多的消费群体。但这些创新产品的开发需考虑房地产价格、税收政策和法律环境等多重因素,在老年人中间推广同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宣传成本。
  (二)政府责任
  对 于 旅 居 养 老 服 务 提 供 方 来说,政府在旅居养老中扮演的是扶持和监管的角色。旅居养老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社会效益,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属于半公益性的项目。政府部门要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制定相关政策,让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养老项目的土地价格应适当放低,涉及到旅居养老的项目税收相应减少,政府财政应给予一定补贴;吸引医疗机构、护理服务中心入驻,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供可靠的保障;鼓励试点项目加强宣传,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并予以推广。
  对于旅居老人来说,政府需要担负起政策制定和城市管理的责任。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老年优待、高龄津贴政策仅仅针对户籍老人,而非常住老人。旅居老人在某地长期居住,不同于普通的观光旅游,他们内心希望融入当地社会关系与生活环境,但政策体系不完善致使他们无法享受同等待遇,会使他们丧失安全感,大大降低其生活满度。制定针对旅居老年人的优待办法,使他们与当地老人享受同样的公交、公园门票优惠、经济补贴,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前来旅居养老。
  旅居老人的大量涌入,导致当地外来人口数量连年上涨,将带来交通压力、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承载压力,如何应对候鸟老人对城市管理的挑战,还需要当地政府做好充足的准备,制定长远的城市发展规划,倡导候鸟老人爱护环境,对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加强监管,这是旅居地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