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山下乡”,城里老人休闲养老成趋势
作者:   来源: 中国老年报  2017-08-2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山居秋暝》,将乡村秋色描绘得如此让人迷恋和向往。
  大自然的清纯,田园风光的质朴,既是古代文人雅士吟诵不休的主题,亦是一些空怀报国之志的官宦晚年归隐之地。时过境迁,如今,宁静的乡村生活,成了不少城里人养老的理想选择。繁华一梦过后,许多城里人远离喧嚣的大都市,重归大自然,以旅游、移民、还乡、租赁等模式居住在农村,过起了“上山下乡”的生活。
  目前,这种新的“上山下乡”现象在我国渐成趋势,它不但解决了城市人养老难的问题,也为旅游养老服务业探索出一条新途径。当然,任何新生事物难免存在矛盾,如何进一步完善乡村休闲旅游养老服务业,亦是需要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时尚潮流:“上山下乡”,休闲养老新趋势
  
  趋势一:住进装修的乡下老房子
  王大爷小时候从江苏省无锡市某县的一个小山村到省会南京谋生,后来招工到一国有企业当了工人,之后又转干调到某机关工作。王大爷在城里结婚生子后,还经常回老家看看。老家有一栋父母遗留下来的两层砖瓦楼房,过去弟弟弟媳住着,弟弟弟媳建了新房后,那栋旧砖瓦楼房就一直空着,弟弟弟媳负责保管维修,放点农具等杂物。
  两年前,62岁的王大爷退休后,看到一些人到农村租房子居住养老,也动了回乡的心思。于是,他带着老伴回了老家。
  王大爷的儿子和女儿都在城里工作,孙子也在城里念书,老家的那栋砖瓦楼房,他们肯定不会要了。回老家后,王大爷拿出3万元积蓄把这栋两层的老房子装修一新,厨房、卫生间都和城里一样,使用起来卫生又方便。之后,他又花2万元钱请人在屋门口挖了一口水井,建了一个水塔,把水管接进屋内,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王大爷夫妇每月退休金加起来有4000多元,老两口住在乡里,不但物质生活保持和在城里生活时一样,而且增添了新的乐趣:每天喝着甘甜的山泉水,在屋前屋后的空地上种菜养鸡,春天的时候就上山拔拔野笋、挑挑蕨菜,日子过得舒坦极了。
  点评:从农村出来的城市退休人员,渴望“回归乡里”,找回往日的生活情趣。花不多的钱改造家乡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改进卫生状况,不但比城里的水泥楼房住着舒适,还能通过劳动锻炼身体。
  趋势二:租住农家小院乐享晚年
  如今,城市低收入者养老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张大爷和李娭毑老两口都70多岁了,尽管两人仅靠张大爷一个月8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但自从他们两年前移居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的乡下之后,生活比在益阳市时感觉好多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张大爷和李娭毑虽然在益阳市生活了50多年,可老家桃江乡下还有一大帮亲戚和老姐妹。为此,老两口每年都要回乡下一两趟。每次回去,他们呼吸的是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吃的是新鲜又便宜的农家蔬菜,常常流连忘返。久而久之,二老萌生了回农村养老的想法。
  2007年春节过后,张大爷和李娭毑征得儿子、儿媳同意,托亲戚在老家桃江找了个山清水秀的农家小院,两间房才60元钱一个月的租金,房东供应他们每天的时令小菜,一天只要一元钱。山村的土鸡土鸭、鸡蛋猪肉新鲜味美,价钱比城里还便宜得多,买起东西来无需像在城里时那样讨价还价。而他们在益阳城里的那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每个月能收入800元租金,这些钱都能如数存入银行。
  现在,张大爷和李娭毑每天到左邻右舍走一走,找老姐妹聊聊天、晒晒太阳,在房前屋后养养花,心情好了,身体也更好了。
  点评:城市退休老人到农村租房养老,简单又实惠。老两口租两间依山傍水、交通相对便利的农房,一年不会超过2000元钱,还能长期拥有天然美景,吃农家土菜,呼吸新鲜空气。
  趋势三:到深山农家旅社去避暑
  70岁的董老,退休前是浙江省文化局的干部,她65岁的老伴退休前在杭州市图书馆工作,两人的月退休养老金都在1800元以上。生活过得自然是比较富足。唯一遗憾的是城里一到夏天就热得难受,开空调吧,必须闭门关窗,吹久了头昏脑胀,很不舒服。
  3年前的一个夏天,董老夫妇和几位老哥老姐去浙江浦江县的仙华山游览了几天,一下子就被那优美的风景和清凉的气候吸引住了:山不高,早晚云雾缭绕,移步换景,犹入仙镜。仙华山山脚下,有30多家农家旅社,条件就和城里一样,卫生间、马桶、热水,应有尽有,连床上用品都是新的,住宿费每人每天25元,还包吃,中晚餐四菜一汤,早上还有馒头,口味好,经济又实惠。城里一天到晚炎热似火,这里无论白天晚上,都显得特别的凉爽,不用开空调。
  董老夫妇觉得,仙华山特别适合他们这样的老年人避暑。次年夏天,董老夫妇和一班老哥老姐再次来到仙华山,在这里一住就是3个月。早上和傍晚,他们沿山涧小道散步,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上午,他们结伴爬山、钓鱼、采野菜;下午,他们搬一把凳子坐在农家旅社门口看书、下棋,或一起跳舞、聊天,悠闲自在。
  第三年、第四年夏天,他们还是来这里避暑。就这样,董老夫妇年年夏天都要来仙华山居住几个月,度过炎热的夏季。
  点评:夏天是城市里最难过的季节,老年人尤其不适应。炎热的夏季到山村住农家旅社避暑,是最明知的选择:花钱不多,却能不限时间地享受天然氧吧,听鸟语花香,体验深山农家生活乐趣。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上山下乡”居住养老的城市老人主要有三类:一是年龄偏大的离退休老人,他们向往环境清净、空气质量高、水质洁净、交通方便的生活环境;二是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由于久病不愈,他们想换个生活环境改善身体状况。三是城市住房拥挤户,为了腾出房子给子女结婚,他们不得不租居乡下。
  城市人乡居养老,不但带动了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城市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比如打扮院子、简装房子、修建卫生间等,这些成了许多村民改造房子时的“样板”;同时,城市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方式,又给世世代代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偏僻乡村的农民送去了新观念,给他们的精神生活注入了新活力。
  记者访谈:
  
  “乡村养老”,遭遇诸多瓶颈制约
  
  “树挪死,人挪活”,一些老人虽入晚境,但生命的韧度不减,常想换个地方换个活法儿。无疑,乡村养老的多种模式对他们而言,自是诱惑多多。但是,目前这种“上山下乡”养老模式也遭遇诸多基础配套设施、政策、服务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从而使有的老人一番乡村“浪漫之旅”过后,不得不又带着遗憾回到现实中的城市生活中来。
  瓶颈一:基础设施不健全,生活不方便
  傅大妈(62岁,退休教师):前年,我和老伴在一个依山傍水的村里租了两间农房居住,炎热的夏天,山风吹拂,凉爽宜人,比住在城里时闭门关窗开空调,不知要舒服多少倍。然而,冬天一到就傻眼了。由于没有暖气,取暖成了问题。烧柴火受不了呛人的烟熏,烧煤煤缺少,用电烤炉电力负荷小,常常冻得缩紧脊梁骨坐在厚厚的棉被里。勉强熬过了一个冬天后,去年年底我们还是回到了城里。
  瓶颈二:医疗卫生差异大,看病就医难
  李大爹(70岁,企业退休职工):老伴去世后,为了换个环境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我与单身的姐姐一起回到乡下居住。两年过去,我们姐弟俩互相照应着,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与当地村民也逐渐融在一起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姐姐在一次劳作中不慎严重骨折,我也患上了糖尿病和心衰。顿时,在乡间过舒心淡泊日子的美好愿望都化为泡影。由于不能享受异地医保,加上农村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远不如城里,我们的生活一时陷入了困境,只能无奈地选择回城。
  瓶颈三:缺少文娱场所,精神生活单调
  朱大伯(68岁,剧团导演):去年,我和老伴邀请几位老哥老姐到一个农家旅社避暑,在那里租房住了一个多月,每天爬山、钓鱼、看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刚开始,觉得耳根清静了许多,但时间长了,心里还是有些失落:山村里没有有线电视,收到的频道少,晚上坐在电视机前手抓遥控器,摁来摁去还是那几个节目,几张熟悉了不能再熟悉的主持人面孔。没有歌厅和电影院,也没地方上网。毕竟我们在喧闹的城市住了大半辈子,过惯了繁华生活,很不适应。
  康大婶(65岁,工会干部):退休前,我是单位的工会干事,经常教职工跳舞。退休后,我又在社区老年舞蹈队当舞蹈教练,习惯了每天随着音乐的节拍扭扭腰肢,娱乐又健身。可自从去年和老伴住到乡下,决心在此度过一个没有噪声、没有污染、睁眼就能看到鲜花和绿叶的晚年生活之后,精神反而显得空虚了。于是,我又回味起在城里时和一帮老姐妹跳舞的乐趣。可是,这个乡村没有老年人跳舞,也没有跳舞的场所。我有时忍不住在家门口自个儿跳,竟被围观的村民当成笑料,一些人还对我挤眉弄眼,说我这是为老不尊。
  
  新闻观察:“城市移民”, 如何将乡居进行到底
  
  城市老人乡村养老,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对于面对的种种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应对,研究新的解决办法。记者在调查采访中,诸多社会学家和老年问题专家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养老产业服务意识
  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应结合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共同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要尽快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以便老人行走。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做到让每一个农村集镇都拥有公共交通车;通讯方面,要增设手机网络信号接收设备,保障居民的通讯畅通,让来农村养老的城市人能够像在城里一样,随时可以拨打手机。
  城市老年人“移民”乡下养老,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商机,地方政府要引导农民发展休闲养老产业,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山水资源、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农户多余的房屋,搞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比如对旧农居做一些整修,开展农家乐旅游。此外,还可以配套一些优惠政策,由村集体出面,根据村庄布局规划,利用农村现有的宅基地,统一新建或改建一批价廉物美、具有农居特色的 “公寓”,租给城里老人长住或小住。这既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又方便和满足了城里人渴望拥抱大自然,过上“田园生活”的愿望。
  其二:搞好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尽快实现医保城乡统筹
  无疑,当前乡村医疗卫生要远远落后于城市。要吸引和留住城里老人到乡村养老,就必须下大力气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
  首先,地方政府要有意识地经常开展乡村卫生工作检查,监督当地卫生部门做好群众性保健和预防工作,协助做好农村集体和居民家庭垃圾处理工作,引导农民经常性地开展驱蚊、灭鼠、灭蟑螂行动,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营造一个整洁、干净的村居环境。
  其次,加快乡镇医院和村卫生所的建设。要配备好必要的医疗设备,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同时做好配套服务和管理工作,比如招募擅长家务、脾气好、细心的农民担负乡村医院的护理工作,利用乡村医务工作者负责给家庭护理员上卫生保健课。医疗救护方面,可成立专门的小组,到就近的镇人民医院联系,与医院达成医疗救护服务协议,只要老人需要,医生随叫随到。此外,要设法解决因城乡医保制度不同而导致的看病住院报销难问题。比如,由城市退休老人单位所在地的医疗保险机构向老人现居住地医疗保险机构预付一定的款项,老人在现居住地看病住院后,凭发票进行结算。
  其三: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受多种因素的限制,目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相对滞后,农民精神生活比较贫乏。这也给城市下乡养老人员精神生活带来了影响。
  对比各级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比如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从政策、资金上给予农村文化娱乐场所建设予以倾斜,修建剧场、电影院、安装网络宽带等;同时,动员和鼓励农村个体、私营业主和城市退休人员投资修建歌厅、舞厅,创办农民剧团、图书阅览室等,为繁荣乡村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
  在精神文化活动方面,地方文化馆(站)、老龄委和村委(社区),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比如开展唱老歌、打腰鼓、生活小品表演、读书读报等比赛。文化服务方面,可发动志愿者开展义工活动,让有兴趣的村民和身体还比较好的下乡城市退休老人主动投入到志愿活动中来。比如,能唱歌跳舞的,就负责教唱歌跳舞;能唱戏的就辅导唱戏,能弹琴吹号的就教弹琴吹号,能下棋的就教下棋等。大家各尽所长,共同娱乐,合力打造和谐的精神家园。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