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这是个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日子。
已经计划好本周末,前往墓地为父亲祭扫的市民张先生,发现随着清明节的临近,母亲的情绪越来越差。
细心的张先生注意到,虽然父亲已经离开他们三年多了,但母亲却一直没有调整过来。这三年的清明节,为了不让母亲过度伤心,张先生曾一度拒绝母亲和他们一起去祭扫,但每次母亲都坚持一起前往。而回到家,母亲总会一个人在屋里偷偷抹眼泪。
张先生母亲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徐州市心理学专家刘平分析后称,丧偶老人每逢清明节所产生的心理状态,值得子女们关注。
“在另一半去世后的头三年时间,是关键的调整期,走出来了,就能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刘平的观点,从美国一项针对丧偶老人长达6年的追踪观察中,也能进行佐证。根据该项观察发现,老人丧偶第一年的死亡率高达12%,第二年为7%,第三年为3%,而对照组分别只有1%、3%和2%。这也就是说,丧偶对还活着的另一半来说,头三年是道坎,能否平静度过,还需要子女的体贴和关注。
故事 1、“他走了,我菜也不买了”
今年68岁的刘阿姨,至今仍不相信老伴已经离开她了。
在邻居们的印象中,刘阿姨和老伴的感情很好,两人平常都是一起出现在任何一个场合,每次大家看到他们时,老两口总是手牵着手。
两年前,刘阿姨的老伴因为肺部的疾病,医治无效后去世了。刘阿姨整个人就像变了似的,原来最爱参加社区各种活动的她,现在也见不到她人影。更多的时候,她会一个人到小区附近的公园静静坐一天。
熟悉刘阿姨的人都知道,那个公园是刘阿姨和老伴以前经常去的地方。
对于刘阿姨来说,老伴的离去,如同她的天空塌下来一样。从两人结婚以来,老伴一直对她笑呵呵的,从没有发过脾气。更让刘阿姨伤心的是,老伴在世时,都是他去菜市场买菜。现在老伴没了,刘阿姨竟然不知如何去菜市场买菜。
母亲的变化,已经被孩子们看在眼里。刘阿姨的儿子孙先生,几次提出要将妈妈接到他家中一起生活。
“试了几次,不过妈妈住了几天就会回家。”孙先生不解,刘阿姨则说,“你爸爸还没走,我不在家,没人陪他。”更让孙先生担心的是,母亲的胃口开始变得很差。
前不久,孙先生特意带母亲到医院检查了一下身体,显示老人身体都很正常。在检查时,孙先生才第一次知道,母亲晚上经常性的失眠,为了能睡觉,甚至给自己吃过量的安眠药。最初还管用,但吃过几次,安眠药也起不到作用了。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孙先生找到了心理咨询专家。刘平接待了这对母子,“很多丧偶的老人,都会遇到类似的心里调整期,从案例中,能够发现丧偶的老人,一般会有三年的心理调整期。”刘平表示,这种心理调整期,除了老人自身对生老病死自然规律的认识外,家人和社会的关注,尤为重要。
2、“我想活得更好,她也会高兴”
在经过几次的接触后,65岁的李老,决定和59岁的张阿姨办理登记手续。这是在经过长达一年的思想斗争后,李老在孩子们的鼓励下,作出的决定。
从一家企业退休后,李老返回农村老家,他的老伴也随着他一起回来。
根据李老的计划,趁着他和老伴身体还硬朗,准备自己种点地,重归他向往的“田园生活”。
这个计划,随着老伴突然得的一场大病而结束。
老伴病了,李老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工作,没有让他们到医院照顾,自己承担了所有的照顾工作。在医院里,老伴曾经认真地给李老说过,她如果治不好了,就让老头子再找一个,这样她也走得安心。
当时,李老还训斥老伴,并让她安心养病。事实上,李老知道老伴的病是无法看好了。
在医院治疗了大半年之后,老伴最终还是走了。
对于结婚四十多年的李老来说,他已经完全习惯被老伴照顾的生活。老伴在世时,都是饭碗端上桌子,酒杯斟满酒之后,李老才坐到桌边。晚上的洗脚水,也是老伴给倒好,洗完再把水倒掉。
自从老伴离开后,李老就再也没出过家门。他把老伴的遗像放在床头,经常性的自言自语。女儿过来送饭时,几次看到老人将老伴的遗像放在怀中埋头痛哭。
知道这样下去,父亲身体肯定会垮掉的子女,开始张罗着给父亲再介绍一个老伴。
“这样做,也是完成妈妈的遗愿。”李老的女儿做这些工作时,和弟弟进行了沟通,弟弟完全支持。
通过物色,附近社区丧偶的张阿姨成为李老女儿的关注对象。经过了解,张阿姨也愿意和李老接触看。李老最初并不同意女儿张罗这件事,直到女儿哭着跪下来说,“我们已经没了妈妈,不能再没有爸爸”时,才勉强同意。
随后一段时间,李老开始和张阿姨进行接触,相同的命运让俩人有了很多话题可谈。张阿姨的勤快朴实吸引了李老。
如今,李老正慢慢地从丧偶的悲痛中走出来。他说:“我想活得更好,她也会高兴!”
观点 1、丧偶老人要学会自己“走出来”
“世界卫生组织把丧偶老人定为健康高危人群,因为丧偶对老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损害,这种损害可分为过度忧伤和孤独无助两个阶段。”刘平说。
美国学者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与同龄有配偶的老人相比,丧偶的老人健康状况要糟糕许多。主要是因为没有了老伴,很少有人提醒他们按时吃饭、吃药,做些有益健康的运动等。
在听说了李老的故事后,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刘平很赞同李老子女所做的一切,更是对李老能够“走出来”的举动而点赞。
“老人丧偶后,最初一段时间是很难适应的,所以要度过一个心理调整期。重新开始新生活有多种方式,再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刘平从接触到的案例中分析称,老年人丧偶后,对老伴的感情得不到抒发,会郁积起来,时间长久肯定会产生心理问题。此时就要老人学着能够从悲伤环境中“走出来”。
除了寻找新老伴,开启新生活外。坚持自己独过的老人,可以试着培养兴趣爱好,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在刘平的顾客中,有一位63岁的老爷子,也是老伴去世后,一时想不通导致心理抑郁。刘平对他进行心理疏导时,得知老爷子喜欢书法,只不过原来忙于照顾家庭,根本无暇练习。于是,刘平就建议老人可以重新捡起这个爱好来。
过了三个月后,刘平受邀前往老人家做客,发现老人的精神头很好,身边围着一群喜欢书法的老伙计,家里到处挂着书法作品。
“老爷子就告诉我,他现在每天上午下午都给自己规定,练上一段时间书法,剩下的时间就和这些书法爱好者一起切磋交流。”刘平认为,对待丧偶老人的心理问题,除了通过药物治疗的同时,辅助心理疏导,让他们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慢慢走出伤痛,并让他们“有事可做”。
2、子女们应时刻关心老人
在沟通中,一些丧偶老人也向刘平敞开了心扉。
不少丧偶老人直言,老伴去世后就开始整晚睡不着觉,每次问题严重起来就来开药,但一直处于时好时坏的状态中。很多老人觉得白天很好过,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就是晚上空下来特别难熬。
“丧偶老人的这段‘空窗期’,其实子女们完全可以进行填补。”刘平表示,在慰藉丧偶老人心理时,子女承担的角色十分重要。
采访中,不少市民也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市民王先生介绍说,他有个邻居阿姨,老伴去世的早,阿姨伤心过度整天在家不出门。由于王先生的母亲和这位阿姨关系很好,所以她就经常去给这位阿姨做工作,“我妈就动员她一起参加社区的舞蹈队,后来阿姨参加了舞蹈队,每天和老姐妹们一起练舞蹈,生活就很充实,自然就不那么伤心了。”
市民赵先生有自己的亲身感受,他说一年前父亲生病去世,他和妻子就决定请母亲搬来同住。“她每天忙着照料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下班后我们也尽量早点回家,跟她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假期里的时候还一起出游,母亲的情绪还不错。”
同样有着类似感受的市民金女士则表示,她的父亲在母亲去世后,坚持继续出去工作,由于她和兄弟姐妹们的确没人照顾父亲,感觉让他出去工作也是件好事,“事实证明是正确的,父亲重新工作后,脸上再次有了笑容。虽然工资不多,但他有事做了,也不会再胡思乱想了。”对于市民的这些声音,刘平认为都不错。
“家中有丧偶老人的子女,一定要让老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让老人搬离老房子一段时间,和子女同住,减少睹物思人的机会。也可以采取其他办法,或者送到养老院,和其他老人一起生活。”刘平表示,无论哪种举措,只要分散老人的注意力,让其平安度过另一半去世后的头三年时间,老人的心理情况就会有明显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