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发布《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首次对中国老年人走失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白皮书》显示,全国每年走失的50万老人中,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80%,平均年龄为75.89岁,男性占42%,女性为58%;在能找回的走失老人中,80岁~90岁年龄段比率最高,特大城市找回率达84.13%,而县城及农村找回率只有50.31%。
令人痛心的是,接受过救助的走失老人中,仍有26%再次走失,走失5次以上的老人占比6%;更令人难过的是,通过对1156名走失老人家属回访,发现其中113人死亡,死亡率高达9.78%。
老年人走失给家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痛苦。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老人的走失呢?郑州晚晴护理院护理部主任王斐认为,导致老人走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
诊疗意识不足。《白皮书》显示,约72%走失老人出现记忆障碍,其中,经过医院确诊的失智患者只占25%。整体来看,多数失智老人未得到及时诊断。
逃避患病现实。阿尔兹海默症若早期发现和干预,能避免走丢等严重后果。但是很多家属认为这种病治不好,或因羞耻感等放弃了治疗,这种情况在偏远地区更严重。
家属监护缺失。数据显示,走失老人中60%以上配偶不在身边,其家庭往往缺乏照顾经验和能力。
空巢老人增加。我国目前的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比例为51.3%,其中一半在农村。而空巢老人缺乏必要的精神支持和情感交流,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较大,走失风险也较高。
救助网络欠缺。找回走失的老人,家属往往要历经周折,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主要是因为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老人走失后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搜寻系统,有的家属也没有给老人携带信息卡。
郑州晚晴护理院护理部主任王斐说,防止老人走失的关键在于预防疾病和加强照护。阿尔兹海默症是可控的,老年人一旦出现记不住事、说不清话、认不出路等语言和精神障碍,要尽早诊治。对于已确诊的失智老人,家人应为老人佩戴黄手环,或制作身份挂牌,戴在脖子上或缝在外套上,还可给老人配备手机,预存子女及属地派出所电话,提供准确的救助信息。
一旦老人走失,家属和子女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要保持冷静,紧紧把握住老人刚走失的那段时间,否则很容易错失寻找时机。
第二,及时报警,然后申请查询老人走失路段附近的所有监控;
第三,要及时将老人体貌特征传递给广播、报纸、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体,让车主、读者和观众都能第一时间获知信息,得到更多热心人及公益团队的帮助;
第四,千万不要放弃夜间寻找,夜间人少,老人的身影更容易进入子女的视线。
第五,把老人照片及时送到救助站,以便救助站工作人员与救助站所收容的老人一一核对,即便当时找不到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会长期保存老人信息,便于以后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