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同时还指出,发展老龄事业。从健全养老保障到发展老龄事业,如何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今年参会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
解决中国养老问题,在实现政府养老保障“托底”功能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人口老龄化带来社会主体结构的改变,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长期、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老龄经济的发展提供机遇。老龄事业产业化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市场需要,也是建立全方位养老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还有利于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老龄事业产业化就是要发展老龄产业。
当前,老龄产业供需矛盾突出,结构与服务相对单一。有人将其根源归结为,一方面是因为老龄产业本身投资大、收益低、回报周期长,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相关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其实,制约当下老龄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以往过多考虑产品和服务的“为老性”与“市场性”,很少考虑当代老年人的“内在需求”和老龄产业发展的“定制需求”,也就是不懂得“敬老”的道理。
以“敬老”为出发点,建立起一个“以老年人需求为核心,以老年人参与社会为基本方式,以增强老年人生命和身心健康为目标,以满足和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和尊严感为准则”的产业体系,这是老龄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比如,近日出版的《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就提出“以老养老”、“以需促需”的新思路。“以需促需”,就是尊重现代老年人的实在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老龄产业。这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群体的个性特征需求,实行“小众订制”,避免产品开发的盲目性;也能满足拥有知识、经验、技术和热情的现代老年群体,继续参与社会生产、实现“老有所为”的愿望。通过参与社会再创造,老年人可以获得合理酬劳,从而增强生活保障、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同时还能激发老年人自我价值再现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提升晚年生活质量、尊严与快乐。
“敬老”,只是发展老龄事业的开始,也体现着“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的要求。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