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开始购置洗衣机及汽车,金融股有可能成为投资这一增长人群的绝佳途径。
对试图在新型市场内寻求大规模增长的投资者而言,服务中产阶级是最具前景的选择。瑞信全球股票和信贷研究联席主席克里斯汀•施密德(Christine Schmid)说道:“由于中产阶级大量扩张,针对此领域的银行发展相对不足。而成熟市场的银行此前关注的都是超高净值人口。”
个人业务日益吸引金融服务公司的转折点,是当人们拥有10万至1百万之间的可投资资产,成为了“富裕大众”。渣打银行(香港)银行研究部主管盖伯仁(John Caparusso) 指出:“当人们脱离大众市场,成为富裕大众的一员时,由于他们能购买的高价产品范围扩大,每位客户带来的利润增长了5-10倍。”这些高价产品包括投资产品及保险。
荷兰国际集团投资管理公司(ING Investment Management)新兴市场高级策略师马尔滕-扬•巴库姆(Maarten-Jan Bakkum)认为,“大部分国家中,受益于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的往往是当地银行,这些银行对体制了如指掌。”
养老基金也可以选择非直接风险暴露,通过关注金融服务业中其他非银行板块,规避贷款集体崩溃最带来的直接风险。以马哈塔尼(Mahtani)推荐的友邦保险(AIA Group)为例。这家位于香港的公司是亚洲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友邦保险的暴露风险,宏观上是高速增长的经济,详细而言是包括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在内的大部分亚洲地区对养老金的需求。
他说:“由于国家养老保险的不足,很多亚洲的中产阶级需要人寿保险和养老保险。”
考虑到未来信贷问题,中国提出了一个难题。中产阶级银行服务行业确实潜力巨大。但中国政府、企业、家庭总债务率自2008年来已从140%攀升至 220%,其增速之惊人,与导致了2008年信贷危机的那前五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有这样的顾虑,安石(Ashmore)仍对中国金融股增持,并认为其能通过规避银行不良贷款配置对风险进行管理。
但对于新兴市场潜在的金融失衡,外界仍存在普遍的畏惧情绪。部分原因归根于其对于新兴整体市场经济失衡的广泛恐惧,这种失衡已在最近几个月的新兴市场中造成了阶段崩溃。施密德还指出,在一些存在较高经常项目赤字的国家中,家庭及企业贷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巨额银行及金融市场。这就为本地银行留下了资金缺口,或至少也是高昂的资金成本。国际银行及投资者更应该担忧的是海外新兴市场是否在吸纳了他们的资金后有能力予以回报。
施密德警告我们:“一旦本地贷款的增长不再基于本地存款增长,就可能会出现危险的局面。”
(来源:IPE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