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国际自然医学会授予江苏南通“世界长寿之都”匾牌,这也是该学会首次颁布这一称号。与此同时,每次谈及长寿也难以回避“老龄化”的讨论,在南通的授牌仪式上,多位相关人士均提起这一话题。
南通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级市。早在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就发现人口老龄化,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间比全国早17年。目前该市有1031位100周岁以上的老人,平均每10万人口中有14人。2013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80.71岁。
在此次授牌之前,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森下敬一等多位专家学者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并充分论证。82岁的中国老年学学会理事、南通市老龄协会会长顾嘉禾告诉记者,之前中国老年学学会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县级长寿之乡的申报评定,南通下辖的5个县(市)中已有如皋、如东、启东当选。
此间观察人士认为,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对申报“长寿之乡”积极性显著提高,这一方面是个积极信号,反映了地方政府发展观念的转变,与过去追求GDP相比,长寿之乡设定了人口长寿比例、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一套全面的评价体系,强调的是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
但每谈及长寿也难以回避“老龄化”的讨论。事实上,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口出生率降低与预期寿命延长使全球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以日本为例,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今年4月在江苏扬州参加“东北亚名人会”时,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称老龄化将成为亚洲共同的难题,他称之为“人口负红利”。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人口红利拐点2012年就出现,比预期提前了3年。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中国老龄化发展趋势严峻,迅速老龄化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生产和消费动力严重不足。消费能力衰竭又导致市场萎缩、公司利润降低、员工收入下降,这反过来进一步削弱消费能力。
除此之外,“未富先老”是南通等地长寿现象受关注的另一因素。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坦言,虽然目前中国长寿老人越来越多,但与欧洲、日本等地相比,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等各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形势下发生的,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记者调查了解到,在目前以长寿著称的一些地方,老人的生活条件仍然较差,有的属于空巢老人,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生活质量较低。南通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去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分别跃上5000亿人民币和一万美元新台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该市市长张国华表示,南通将努力由“小康型长寿”向“富裕型长寿”迈进,让物质基础更为坚实。
在郑秉文看来,要应对老龄化问题,就要解决养老保险制度和发展养老产业,前者为养老提供资金来源,后者提供服务来源。目前“居家养老”在中国最为普遍。像南通正在构建“9073”养老体系,居家养老90%为基础、社区服务7%为依托、机构养老3%为支撑。
顾嘉禾等人认为,中国居家养老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50后”“60后”逐步进入老龄期,其子女基本都是计划生育一代,加上南通的教育质量较高,下一代都外出读书、就业、成家,老龄人口的居家养老将成为问题。
有观察人士提出,南通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的一个样本,由于当地经济条件较好,养老问题目前并不突出,而且其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但还是要看到,随着老龄人口的快速增加,还需有更多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来应对老龄化。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