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2年末,普陀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24.12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7.29%,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我区36家养老机构核定床位共计5192张,远不能满足需求,因而如何探索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体系成为关键。
2013年,普陀区在分析现状、寻求办法、破解难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通过建设实体养老机构、构建虚拟养老院、打造适老型社区,编织起一张立体化、多维度、富有普陀特色的养老服务网。
属于老人的幸福港湾
“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社区成为老人的幸福港湾。”是对宜居(适老型)社区建设的最好总结。作为普陀特色养老服务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今年普陀区开展宜居(适老型)社区建设工作,在曹杨街道桂巷小区、梅岭园小区、杏梅园小区的率先试点已基本形成雏形,真如、甘泉、宜川等街镇也正陆续开展建设。
走进曹杨街道梅岭园小区,映入眼帘的是树木环绕,花坛簇拥的休闲区,晾衣架、健身园地等设施一应俱全,楼道里标示、感应灯安装到位,惬意的环境颇受老人们的喜爱。甘泉新长小区内,景观假山、木质休闲椅让小广场变身小花园;甘泉老龄办负责人介绍“住在4、5、6楼的老人爬楼十分吃力,出于舒适性考虑,我们在3、5楼设立转弯凳,只需要拉出凳子就能休息。”这些只是宜居(适老型)社区建设的其中一个缩影。
宜居(适老型)社区建设的改造涉及小区环境到家庭环境的方方面面,包括针对符合条件老人的“适老性”住房改造,为高龄独居老人开展的居家养老、居家安防等一系列服务举措,正逐步构建一个不出家门即可享受的颐养院。
住在梅岭园的钱阿姨92岁高龄依旧精神奕奕,她的晚年生活享受到宜居(适老型)社区建设带来的福利,过得更幸福。今年9月,老人家里经过“适老性”住房改造变得焕然一新,湿滑的浴缸改为淋浴间,铺上防滑砖,加装扶手和坐凳;厨房里新换了抽油烟机,老化线路重新铺排……钱奶奶激动地告诉记者:“改造后变化很大,我住得很舒服,现在虽然孩子们不能时刻陪在身边,但他们也放心多了。真要感谢政府的关心,让我过得这么开心。”除此以外,居家养老服务让钱奶奶免去了忙碌的家务活,每周二、四,志愿者袁阿姨都上门服务帮忙整理房间,采买食物、陪奶奶聊天。
像钱奶奶一样受益的老人不在少数,各类为老服务带来的惊喜也不少。“妈妈,我接到了报警电话,你出什么事了?”住在宜川六村独居老人张爱珍接到媳妇的电话,原来是专业人员正在指导老人如何使用居家安防系统。“居家安防”是由普陀区科委、上海电信公司、海洋集团联合推出的为老服务项目,包括人体红外感应仪,紧急按钮等一整套居家安防系统,如发生意外将第一时间通知老人家属和预先设定的相关人员。目前,曹杨、甘泉、宜川等各街道的部分高龄独居老人已享受到了这个“一键”安心的服务。
服务老人的关爱平台
除了宜居(适老型)社区建设,虚拟养老院工作也在不断探索推进。其中久龄家园关爱服务平台今年10月正式落成并投入运营,久龄”喻意“长寿”,是对老年人美好的祝愿。该平台整合于区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内,是对为老服务体系的一大补充。作为集政府类公共服务、市场类信息服务、社会类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区域服务平台,它通过62229090热线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等各类咨询。负责人透露,热线开通至今,咨询人数不断增加,科技助老的力量日益凸显。
久龄家园实体服务站陆续建设起来,仅在曹杨社区已建成3个。记者走进位于曹杨社区生活服务中心1楼的久龄家园梅岭站,多个房间划分细致,布置温馨简洁。据负责人顾俊毅介绍,家园采用会员管理制度,提供小组活动、兴趣班以及特色服务。每天都有排片表,下午的乐两点活动更是为老人度身定做,供应茶点及娱乐棋牌,老人来这喝下午茶、谈天说地,仿佛找回了童年的快乐。
说起家园里的活动,住在曹杨四村的周阿姨可是积极分子,“我在这呆上一天都可以,早上看费电影或是参加兴趣班,中午在老年食堂吃顿午餐,下午还能参加乐两点活动,街道创造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让我们真正得到了实惠。”她边说边用手机给记者展示兴趣班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周阿姨提到的老年食堂是2013年4月启用的曹杨老年助餐点。老食客戚伯伯说:“以前准备午饭很苦恼,现在再也不用愁了,这里午饭收费不贵,还能和老邻居聊聊天,真是一件开心愉悦的事情。”甘泉章家巷老年食堂同样受到欢迎,作为我区第一个助餐点,这里每天供应400多份午餐,提供堂吃,为75岁以上老人免费送餐,低龄老人只收取0.3元送餐费,送餐服务365天风雨无阻;并与日间照料中心资源共享,惠及更多老人。
我区在搭建虚拟养老平台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实体养老机构建设。今年新建曹杨、真如2家助餐点,全区养老院增加床位499张,并在宜居(适老型)社区建立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网一点点被编制得更紧密。
温暖老人的志愿行动
为梦想添翼,为老人圆梦。9月起,曹杨新村街道开展“夕阳圆梦行动”,向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梦想征集卡”,开展系列圆梦活动,在这里一张张卡片被填写,一份份梦想被收集。
令负责人顾俊毅最感动的是劳模婚纱照活动。活动缘起曹杨三村劳模陈玲娣的一个特别愿望。陈阿姨与丈夫结婚55年,却因异地工作分居22年,拍婚纱照是这对金婚老人最大的心愿。为了完成老人的心愿,曹杨街道出资,联系专业影楼,把影棚搬到社区,并邀请一批有需要的劳模一起拍摄。拍摄当天陈阿姨化好妆,照着镜子内心激动无法表达,“做梦也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天”,当拿到婚纱照与老伴和家人一起分享时,陈阿姨幸福得流下眼泪“街道为我们做了这么好的服务,真的非常感激、感动。”
更多老人的梦想是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在甘泉老年活动中心推出的不同类型课程中,最有生命力的是电脑班,办了9期已有近300余名学员从这里结业。走进电脑房,记者见到老师正手把手教学员练习着收发邮件,学员刘阿姨激动地拉着记者说:“我从前一点也不会,多亏了这里的好老师,他们悉心耐心的教导,我现在也能自己在家操作了。”
刘阿姨口中的老师是一群义务老师,于老师是其中元老,他一教就是近10年。现在由他负责上课,其他老师指导操作的教学方式效果显著。学员都说“在这学得很快,外面出钱上培训班也没有这么好的效果。”于老师感叹,自己常被学员们的坚持感动,从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中收获了幸福,他希望这样的形式能更好的得到推广,让老年教育结出更好的果实。
志愿服务暖人心。“老伙伴”计划是市府实事项目,通过组织低龄老人志愿者与老人1:5结对,编制高龄独居老人关爱网,其背后包含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某个午后,甘泉新沪小区的金凌云正准备外出,突然接到电话,结对老伙伴王琼老师突发疾病。金阿姨连忙赶到王老师家将她送到医院。在医院里金阿姨不停奔波,直到王老师家人赶来后,她才回家。用完晚餐后,金阿姨又去医院看望,见王老师气色好转才离开。如今王老师精神一天比一天好,金阿姨内心说不出的高兴,她表示:“尊重关爱老人,让他们享受快乐和温暖,是我们"老伙伴计划"志愿者的责任。”据统计,我区今年已组织1500名志愿者与7600名高龄老人结对,正逐步实现80岁以上独居老人结对覆盖。
2013年以来普陀区养老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路径,让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惠及了更多老年人。今后养老工作仍会强化养老服务,向着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目标努力,通过全面推进各项实事项目落实,为老年人营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享受最美的夕阳红。
(来源:新普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