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在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上做文章
作者: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2016-06-16

  “‘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老龄化、城镇化加速时期,养老保障更需要全面和细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长期关注养老服务领域,并做过很多相关研究,他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养老制度碎片化,实现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解决完全失能老人养老是突破口
 
  “‘十三五’应在‘十二五’强调保困难群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保基本范围,将失独老人、空巢老人也纳入保基本的范畴。特别对失能老人,政府更应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唐钧表示,优先解决完全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是“十三五”时期老年服务领域的一个突破口。
  目前中国的2亿老人中,有5%是完全失能的老人。唐钧认为,对于这一群体,最好是能够进入养老机构养老。但钱从哪里来?他建议,对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人,可以以保险的方式来筹措资金,关键是政府的决策。对于没有支付能力或支付能力不足的人,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来:一是给参加保险的中等收入群体适当的补贴和税收优惠;二是对低收入群体,则可以采取直接补贴老人或帮助老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满足需要。
 
  养老规划要“接地气”
 
  唐钧提到,中国的养老服务存在一个“怪圈”:一方面,对照养老需求,能够提供的床位总量不够,另一方面床位空置率又很高。唐钧认为,“怪圈”的形成是因为“没有可靠的支付能力的支撑,潜在的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需求”。
  唐钧介绍,2015年,中国城镇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经过“十一连调”后,平均水平达到了2200元左右。按一般的规律,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往往是65%~70%的人在平均线以下,也就是说在近8000万的企业退休人员中,有5200万~5600万人养老金还不足2200元。更有数以亿计的“城乡居民”,他们的基本养老金刚刚从每月55元调整到70元。
  “中国的老人基本上是一个中低收入群体,制定‘十三五’规划,不接地气不行。‘十三五’时期要在如何将老年服务从潜在需求变成有支付能力支持的有效需求上,下力气、做文章。”唐钧表示,“十三五”时期,应在保基本前提下,逐步打破旧的福利体系,根据区域财力,将养老服务有阶段、分步骤地走向普惠制,既要保困难群体,也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所有国人。
 
  居家和社区养老更需要“专业化”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十三五’时期,应该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唐钧表示,居家和社区养老是未来国人养老的主流方式,因此,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是否专业和完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人晚年生活的质量。“当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时,照顾其日常生活就成了专业技术,在社区这一层面,光靠街道、居委会是难以提供专业服务的。应该让专业的老年服务机构向基层延伸,向社区辐射。”唐钧认为,应建立机构向社区提供支援培训服务,社区向所有家庭提供生活照料和居家照料服务,居家不能自理才转向机构的养老服务支援体系。政府应从政策层面致力于建立这一体系,并且给予大量财政投入。
  唐钧最后强调,政府不应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兴办事业性质的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因为有政府财政补贴,收费低、设施好,所以大多人满为患;而民办养老机构由于建设和运营成本高,收费贵、设施差,致使空床率很高。他表示,应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对公办养老机构的财政补贴,让公办养老机构也真正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而政府的资金用来支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可选择的途径是直接支持有需要但缺乏支付能力的老人。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