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市和平区推进“幸福银龄”养老服务工作 实现医疗和养老机构的“大联姻”
作者:   来源: 沈阳市民政局  2016-06-21

 
  近年来,沈阳市和平区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基本原则,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初步构建起具有和平特色的“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以企事业单位为补充”养老服务工作体系,全面实现了规划布局科学化、功能配置人性化、延伸服务社会化、运行管理制度化以及从业队伍专业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开启了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幸福银龄直通车”。
 
  一、“三驾马车”撑起和平养老服务框架
 
  1、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站。2008年起,和平区投入670万以新建、改扩建方式陆续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站67个,建筑面积均在200平方米以上,配有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健身棋牌、医疗保健等功能,可供老年人白天在本社区开展各项有益身心的活动,全区示范性日间照料站日均接待老年人千余名。今年,和平区将再建设8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站。
  2、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是2014年,和平区由区民政局牵头协调卫生局、残联、老龄办等多部门和民营企业洽谈,采用政府政策支持、企业独立经营体制,政府给予企业补贴50万元,企业以低偿养老、互助养老和公益养老相结合的方式,在八经街道宝环社区打造八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是全市第一家投入运营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于当年8月开始运营。该中心建立了“二一二”服务模式(即为老服务派送中心、老年人健康器具辅具体验中心、地区老年人信息管理平台、社会组织工作站、社会志愿者工作站),为地区老人提供生活家政服务、家庭营养配餐、果蔬产品配送、健康养生监测、老年商品展示、心理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咨询等服务,引入多个医疗和服务型机构不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各类医疗问诊体验、中医按摩保健、卫生健康护理,切实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该中心运营至今,服务半径已达3-5公里,辐射周边4个街道10多个社区,服务覆盖人口数10余万人,其中老年人口上万人,运营近2年,累计接待老年人4万余人体验各种服务,受到地区广大老年群众的一致赞许。省、市各方面领导多次来该中心视察、调研。二是文安路社区居家养护中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床位20余张,主要接收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型的老人。服务模式:实行医、养、康相结合。服务功能:采用3+1养老服务新方式,暨长期居住、日间托管、入户照料和家庭服务。服务标准:按照国际化要求进行人员培训,实行24小时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特殊服务:提供喘息服务、营养健康饮食、智能化水疗康复、绿色园艺疗法、助餐、助洁、助急、老年用品代买等日常服务,打造15分钟服务圈。
  3、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是我区目前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和平区始终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基调,吸引社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支持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引导社会力量开办福利机构,成立专业化服务队伍,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并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加强民办养老机构的规范管理制度化建设,壮大全区养老服务产业队伍,促使全区养老服务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和平区现有1家公办养老机构和7家民办养老机构,合计床位数844张。其中,和平区民族北街29甲1号组建了一所3000余平米,200余张床位的新松蒲护养中心。是经过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审核批准实行医养结合的养护院,医疗护理和康复护理占护养中心600余平方米。老人入住后既可以享受养老生活服务,又能得到医疗保障。护养中心集医疗和养老于一体。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不仅配备医疗设备和完善的生活设施,更配有专业的医生护士人员,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
 
  二、“三管齐下”打造养老政策、专业团队及互联网相融合的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和平区政府相继出台了《和平区助老服务管理办法》等有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各种政策,落实了一系列为老福利政策,包括一次性免费体检卡、高龄补贴以及爱心呼叫器等。
  近两年,我区开始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与蓝卡(国际)健康集团合作,引进社区蓝卡诊所,在文安路社区成立医养结合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目前,该中心会员共331人,一年来,接受6500人的医疗体验,与350名居民签约成为家庭医疗保健医生,日均居民接诊量达到30-40名/天。通过沈阳三甲医院绿色通道共转诊10例,北京绿色通道共转诊普通门诊6例,举办公益活动25场,上门出诊16人,共抢救心脏病突发患者6人。
  积极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引进居家无忧社区服务项目,在全国首创互联网+家庭的服务模式,用3(社区、物业、居家无忧)+X的理念,通过实体店、网站、APP线上线下的同步互动,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目前全区已在23个社区推广居家无忧服务项目,实现为老服务网络互联互通。
 
  三、“三箭并发”让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的有效补充
 
  和平区拓宽养老产业发展思路,一是将企业闲置用房改造升级用于养老服务工作。在吸引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有实力的企业方面下功夫,积极引导企业合理利用资源投身养老服务事业,开办养老机构。目前,市副食集团依据国家养老建筑行业相关标准,利用下属企业和平区副食品厂闲置房产进行建筑升级改造申办养老机构,命名为“和平区朝花夕拾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位于砂川街71号,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改造后,建筑面积达4700平方米,设置娱乐活动区、高端公寓区、保健养生区等,拟建成为综合性的中小型养老机构。预计今年能够开业运营。二是引进央企等大型企业参与基层养老机构建设。近期我局与中信国安和大唐电信两家大型国有企业就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运营相关事宜进行了接触洽谈,并对我区8家社区进行了考察,他们分别将沈水湾街道中海社区1000平米、浑河站西街道九洲社区680平米、新华街道红星社区600平米和太原街道洪福社区600平方米纳入了第一批启动的建设计划中。该项工作我们将向区政府进行详细汇报,并做好积极推进的各项准备工作。三是强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自2006年以来,为做好全区老年人服务工作,依据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和平区先后多批次招聘大龄失业人员190名,投入到居家养老公益性岗位服务中。经过职业教育、岗前培训课程(如家庭护理知识、常规护理技术、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老年人护理职业道德、老年人护理技巧等),方可上岗。这些公益性岗位为全区720名低保空巢老年人提供免费上门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疾病护理、精神慰藉等。这一岗位的各项补贴(含岗位补贴、保险补贴等),均由市、区两级财政列支,累计支出2179.23万元。截至目前,公益性岗位在岗人数88名。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