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时分,广场舞的夜场还没开始,70多岁的老孙出门买菜。从家到菜场不足1公里的路程,他开着代步三轮车来回;他身穿智能T恤,T恤把他的心电监测情况实时上传到儿子的手机App里;他脖子上挂着名片大小的通信呼救设备,有一搭没一搭地和朋友们语音聊天。
这个假想的应用场景里,有3名创业者参与了老孙的老年生活。他们各自生产了一款老年产品:老年代步车、智能可穿戴设备、老年通信设备,解决老孙的出行,健康,社交和紧急呼救需求。三款产品近期陆续上市,准备在乱军丛生的老年用品市场寻找一席之地。
老年用品有些奇怪的属性,比如,看上去门槛不高,甚至“是个人都能做”,但国内从来没有什么产品赢得过压倒性的市场和口碑。这对创业者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机会很多,但要出头不容易。
3名养老创业者都是工科男,一个“海归”,一个在大型通讯企业有多年职业经历的“张江男”,还有一个66岁的职业创业者,他们的履历都很好看。
“痛点”
当一个人讲述创业故事的时候,他的开场白可能是一个故事、一抹情怀、一款产品或者一笔估值。
做养老的,最不缺故事和情怀。弦圃智能科技创始人颜罡说他家里有肥胖基因,老爸和爷爷都是胖子,胖子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心血管疾病。颜罡看上去其实不胖,但他对肥胖高度警惕,努力瘦身的同时,从工作了8年的大型通讯企业离职创业,研发了一套智能T恤,穿在身上可以监测心电、预防心梗。
发联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周璞多年前入了加拿大籍,后来回到上海嘉定一家电动轮椅公司工作。老东家行情好的时候,占有相当大的国内市场份额。周璞的妈妈有关节炎,出门买菜,走500米左右就得找地方歇脚,他给妈妈准备了一台轮椅,妈妈从来不用。周璞的外婆过90岁生日时,他也想送电动轮椅作为礼物,老人家果断拒绝了,“不吉利!”周璞觉得市面上应该有一些比轮椅更少标签化和暗示性的老年代步工具,他想自己做一款“福佑车”。
用“创客”的行话,颜罡和周璞找到了市场的“痛点”:健康监测和短途出行。这两个痛点不是什么老年创业的新大陆,事实上,锁定这类需求做文章的创业者是养老市场的主流。
比如智能可穿戴设备,全民智能的潮流里人人想要分一杯羹。6月上旬,中国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在上海举行,300多家参展单位,展出了10多款智能手环———2014年智能手环第一次“惊艳亮相”,全场只有一个产品,生产商还是台湾企业———智能手环从年轻人的“潮流单 品”演变为老年用品市场的基础产品,用了不到两年。
老年代步工具的历史更悠久。前述养老博览会办了十几届,头几届几乎被轮椅包场。记者在今年的展会上遇到一位姓金的老先生,他70多岁,连续几年参观博览会,走遍各个轮椅展台,把轮椅市场的技术升级和价格走势记得清清楚楚,“再过几年我走不动了,也要准备一台轮椅。”场内有没有中意的呢? 老先生不置可否,“还要观察观察”。
“把脉”
面对显性痛点,人人可下手把脉,一千个创客能找出一千个切口。
2012年,美国有位医学专家公布了一套心脏早期预警的诊断方法,
通过心电监测可对心梗的高危先兆提前2到5天作出预警。基于这套方法制造的监测设备不是没有,但商用前景不明朗。颜罡于是着手创业,研发更好用的设备。
颜罡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公司另外两名创始人也都是博士。博士三人团决定做一件衣服。
混纺材质的T恤,用特殊编织工艺把干电极传感器固定在衣服上,传感器收集心电信息,传输到T恤胸口的主机,主机再把数据传送到手机App和云端数据库,供使用者、家属和获得授权的医生跟踪监测。颜罡给T恤取名“护心甲”,和护心甲配套的读图系统能够识别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并及时发出高危预警。拆下主机,“护心甲”能像普通衣服一样清洗。
从创意生成到生产出定版样衣,颜罡团队忙了4年,他们克服了好几道技术门槛,比如电极技术、纺织材料、纺织工艺,一路申请了6件专利。5月底,他们把产品挂到京东众筹平台,计划用45天筹集第一笔量产资金。目前,1000多名客户支付了80多万元的费用,远远超过颜罡最初设定的20万目标。
众筹的过程,兼具广告和用户信息收集的功能。众筹平台的数据有部分跟预期不同,比如客户留下的邮寄地址大多在偏远省份,“原以为用户多半会是大城市里不差钱的人,结果地址在上海的也就100个左右,也许缺医少药地区的人对智能健康设备需求更强烈。”
老年用户的比例目前还不得而知。尽管照常识来说,老年人群对心电监测的需求高于其他群体,但“护心甲”并不是完全以老年人群为切入点的产品。智能技术创业加速平台“慧星实验室”(Comet Labs) 的分析师张雅瑾考察过国内100多家涉及养老概念的智能创业公司,她注意到:“在智能应用领域,完全以老年用户为切入点的公司比较少。大部分做健康管理、慢病监测的智能产品会涉及养老概念,总体上,纯养老领域的智能化应用空间很广阔,产品非常少。”
“流量”
做福佑车的周璞完全是冲着老年人去的,他相信3公里以内的短途出行是老年人的刚需,他从身边老人那儿得出印象:没有肢体疾病但体能不足的老人,需要工具辅助日常出行,但是,他们不喜欢轮椅给的暗示,“坐轮椅的人和自己骑车的人,属于两个群体。”
2015年年初,周璞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今年7月底,福佑车的样机可以组装完成。研发者想象的使用场景包括老人购物———比如买菜,健身———比如到隔壁公园走走,还有接送孩子和看病买药。
福佑车重25公斤,比起一般的轮椅属于“轻量级”。遥控键按一下,3秒内自动折叠,叠好的车子方方正正,放进普通轿车的后备箱不成问题。周璞说,“机动”和“机巧”是这款车子的卖点,便于携带、便于运输的代步车,可以延长老人的出行距离。福佑车也有智能设计,车内传感器可以收集车子信息如电机转速、电池温度、运行状态、当前位置、行动路径等,数据上传配套的App,“今后会有功能升级,像是收集人的信息和环境信息,但这款车子作为代步工具的功能才是产品的核心。”
“互联网时代谈养老创业,到处充斥着很炫的概念,比如智能化、云服务、机器人,相比之下硬件领域的老年辅具很少有人关注。感觉上这块市场还没做起来就已经过时了。”周璞说,老年人在硬件产品上的选择很有限。
为了福佑车,周璞向大约100名老人征求过建议,收集到的反馈是积极的。用互联网领域的词汇,老年代步车应该是很有“流量”的产品。但对于如何发掘和吸引“流量”,周璞还有很多要思考的。
“粘性”
连续创业大半辈子的赵琪华看好养老市场,“夕阳人群,朝阳产业,养老是下一个风口,关键是如何找准痛点。”
在启迪之星创业孵化器位于杨浦的基地里,66岁的赵琪华有个工位,他身边来来往往的都是年轻人,赵琪华1990年从美国回来创业的时候,他们中有些人可能还没出生。赵琪华的创业历程是一轮又一轮创业———被收购或投资———退出的循环,他说,由他直接参与创办的公司不下20家。
“小苹果”项目很可能是赵琪华最后一次创业。他向合伙人提出生产一款老年通信呼救设备的主意,不到半个小时,十个人都同意动手———他们都是清华校友,赵琪华资历最老,1977级,最年轻的是1987级。
“小苹果”像一款迷你版的苹果手机,名片大小,只有3个按键和一个紧急呼救插拔键。老人把设备挂在脖子上,用来做两件事:语音聊天和呼救。3个按键分别代表亲人群、邻里群、老友群,长按就是说话,短按就是收听。遇到紧急情况,抓住机子向下轻轻一拉,SOS警报马上响起,呼救信息会传输到联网的监护人和照料者,比如子女、邻居、居委会、家庭医生、养老院护工等等。
“当老人遇到严重危险,自主意识和肢体控制能力受损,什么样的呼救动作完成难度最小? 拨号打电话,寻摸固定的呼救设备,都不如扯一扯脖子上的呼叫器。”赵琪华据此把“小苹果”跟老年手机或家庭呼救设备区别开来。
“小苹果”甚至没有电话功能,赵琪华说,电话哪里都可以打,可及程度太高,不构成老年需求的“痛点”,社交则不同,老年社交与健康管理、紧急呼救并列老年服务的“痛点”之首,老年社交、健康管理的用户粘性更胜一筹。他要让老人以最简单的方式进行社交。“小苹果”也植入了健康管理模块,它能定时巡视一定距离内的蓝牙健康设备,比如血压计、血糖仪、心电监测仪,把采集到的数据发往云平台存储、计算并发布预警。
赵琪华的部分判断来自于他前两次的老年产品创业经历,2004年他做了一款老年手机,很成功;2006年他做了一款紧急呼叫设备,和当时很火的养老服务呼叫中心联网使用,随着呼叫中心的式微,那款产品慢慢退出市场。他对老年人需求的判断不断微调,现在他认为又潮又简单的老年社交通信设备会有市场,而老年手机,“放大的字体、难看的外形会让老人不舒服,好像自己很蠢。”
赵琪华把“小苹果”的商业模式设计得很清楚,卖设备的费用是一部分,每台小几百,可以是子女买单,也可以是政府、养老机构为老人购买;另一部分来自第三方的广告商,他们可以在配套的App定向投放广告———App装在监护人或照料人的手机上,“羊毛出在狗身上,猪买单”。
赵琪华觉得自己距离老年人的行列还很遥远,但不排除若干年后他也会需要一台“小苹果”。他可能在本轮创业之后收山,他认为应该有更多聪明脑袋来创造老年产品,“中国养老市场的好产品始终供不应求,但是标杆产品还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