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上网 生活“被边缘化”
“不会上网生活太不方便了,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了,不想服老都不行。 ”7月10日,从六安到合肥照看孙子的王进老人向记者感叹。
王老今年71岁,他在儿子的帮助下,注册了微信账号,平常与家人聊聊天,看看朋友圈里的新信息。在身边只会打电话、发短信的老人们眼中,王进算是会上网的“时尚”老人了,可是到合肥生活不到一个星期,老人就傻了眼:在大排档吃一碗面条,没有美团优惠券要多花2元钱;到酒店吃大餐,别人用支付宝享受8.8折,自己却要付全款;给小孙子买一套品牌服装,专卖店打7折,他觉得很便宜了,儿子在网上买,又便宜了50多元……
“别人动动手指就能办好的事情,我们往往要花更多的钱去办,还要花费很长时间去排队、等待,最后还不一定能办好。 ”王进说,带孙子出去玩,他不会在网上叫车,打车比别人更困难;观看上午10时30分放映的热门电影,提前半个多小时排队买票还买不到,都被别人从网上买走了。平时到银行交纳水电气费用、到医院看病挂号等,都比别人慢一拍。
在合肥市邮政小区,72岁的郝美玲老人告诉记者,过去,她对网络一窍不通,想念在非洲工作的女儿时,只能打国际长途一解思念之苦,电话费太贵,每次都是掐着时间通话、匆匆讲几句就挂断了,“看着年轻人用QQ免费聊天或视频通话,我特别羡慕。 ”
2013年,郝美玲报名上了摄影培训班,认识了不少老年朋友,大家经常一起到户外拍照,在网上交流。郝美玲连把照片从数码相机导入电脑都不会,更不要说在网上晒照片、和朋友交流拍照心得了,“我觉得自己完全跟不上时代,心情很郁闷又没有办法,后来连续参加了两期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的相关培训,才成功‘扫盲’。 ”
采访中,不少老人向记者表示自己被排斥在互联网世界之外,无法享受到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感到被边缘化和无所适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在超过全国半数人口的网民中,60岁以上的老人仅占3.9%。
公益课堂 帮助老人“扫盲”
“我在合肥市图书馆参加了夕阳红公益培训,很多自己捣鼓几年都解决不了的上网难题,课堂上老师三言两语就解决了。前几天和一帮老战友外出旅游,我用手机帮着大伙在网上购买车票、门票,预定房间,特别方便。 ”合肥市绿波廊小区66岁的许广定老人高兴地说。
许广定退休后想学习电脑和网络知识充实晚年生活,却发现困难重重,“我没什么基础,自学比较困难,社会上一些电脑培训班的课程也听不懂、跟不上。向邻居、儿孙求助,他们虽然很热心,却缺少耐心,而且东一榔头西一棒也讲不出名堂。像输入法和大小写转换,下载图片、文件等简单操作,他们三下两下就能帮我弄好,但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我还是不会。 ”
去年,许广定在媒体上看到夕阳红公益培训(电脑)班招生的消息,立刻就报了名。“这是专门给我们老人办的电脑培训班,老师讲课浅显易懂,6个半天的系统教学,边听课边操作,我们不会的问题老师还现场解答、示范。 ”许广定说,他每节课都做笔记,这样学会了就“忘”不掉,遇到新问题还可以通过QQ、微信向老师求助,与同学交流。如今,许广定老人不仅能熟练地运用微信、QQ和支付宝,还学会了上网理财。
“老年人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我们的电脑培训教室只能容纳70人,但每次招生信息见报半天,就有数百人来电报名,一些报不上名的老人开班后前来旁听,每天2小时的课程常常拖延到3个小时都下不了课。”合肥市图书馆李永钢馆长介绍,夕阳红公益培训 (电脑)班由合肥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主办,合肥市图书馆承办,自2014年5月开班至今已举办了20多期培训班,惠及1500多名老人。
记者了解到,不少老人不辞劳苦,每天穿过半个合肥城区或是从县城赶到合肥市图书馆求学。为此,合肥市图书馆去年开展“送课到基层”活动,在蜀山区笔架山街道、肥东县图书馆开设了两期培训班,方便老人学习上网知识。今年,他们又增设了提高班,教授智能手机应用等课程。即便如此,培训资源仍僧多粥少,供不应求。
多方帮扶 告别“数字孤独”
专家指出,善用网络既能方便老年人的生活,还可以增加老人与儿女、朋友的沟通交流,消解老人的孤独感,延缓脑力衰退。民政部专家委员会委员杜鹏教授呼吁:关注老年人不仅要让他们吃好穿暖,也要重视如何让老人享受实用的互联网产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快速发展的时代。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顾辉博士建议,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帮扶,助力老人告别“数字孤独”,真正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红利。 “不少互联网应用技术年轻人可以无师自通,老人年纪大了,记忆力和学习能力都比不上年轻人,很多知识和技能难以掌握,甚至绕来绕去也‘找不着北’。”顾辉说,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提供更多的网络知识培训资源,满足老人的现实需要,同时在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到老人的实际情况,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开展教学。社区也应当在“数字扫盲”中充分发挥作用,努力把课堂搬到老人“家门口”,方便老人就近学习,减少他们的奔波之苦。
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在顾辉看来,无论是从满足老人晚年生活需要的角度、还是从企业自身增加销量和收益的角度去考量,互联网应用领域的相关企业都应当照顾到中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增加科技产品的便利性,开发更多方便老年人操作的产品,“要让新技术去适应人的需要,而不是让人去适应技术。 ”
网络虽好,但网络诈骗、银行卡盗刷以及网上售假等现象屡禁不止,让老人望而生畏,不敢轻易上网冲浪。对此,安徽远致律师事务所刘夕礼律师认为,儿女应当承担责任,为老人上网充当助手与“防火墙”;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当加强网络监管,严惩各种网络不法行为,共同帮助老人健康、安全地享受网络生活,融入“互联网+”时代。
·延伸阅读·老年人“憷网”的五大障碍
武汉大学互联网全龄化实践队发布的《中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约33.3%的老年人常在上网时遇到困难,51.7%的老年人偶尔遇到困难;两者相加,遇到上网困难的老年人超过八成。造成老年人“憷网”的障碍主要为以下五个方面——
障碍一:科技知识缺乏。不少老年人缺少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的必要基础知识,有些甚至连拼音都不熟练,这些能力的提高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障碍二:智能操作复杂。一个界面上诸多选项,操作中一会密码,一会编码,一会又是短信验证码……对年轻人来说简便的动作,对老年人却是极大挑战。
障碍三:接受能力降低。随着年龄增长,理解力、记忆力下降,接触新事物时老人有客观障碍。老花眼、手不灵便等也会导致智能手机的使用困难。
障碍四:心理恐惧抗拒。部分老年人从心里就有障碍,觉得自己肯定学不会,甚至看到跟科技相关的操作就想绕道走。
障碍五:缺少学习场所。调查发现,中老年人主要通过自学或亲友教授使用互联网,通过社区和培训班学习的仅占不到7%。这说明目前社会上帮助中老年人学习使用互联网的措施仍很不足。
一些老年人怕用网络,不爱操作智能产品,虽有各种主客观原因,但从多项研究来看,老年人如能善用网络,在便捷生活之外,还会产生不少益处。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发现,适度上网可使老年人患抑郁症危险降低30%;网络能加强亲子联系,消解老年人心中的孤独感,澳大利亚国家宽带网络公司针对55岁以上人群进行的调研显示,76%受调查者会用互联网联系子女,59%用来联系孙辈。此外,上网还能广交朋友,丰富生活,有助于激发大脑功能,延缓脑力衰退。英国伦敦大学在连续6年评估4500名52岁以上人群的“健康识能”后发现,会上网的受调查者不容易患上认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