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弥勒县巡检司镇彝族山寨——乌崩一带,只要提起“马永芝”这个名字,尽人皆知。这不仅仅因为马永芝是一位“三胞胎”母亲,更因为她是一个十年如一日尽心孝顺公公的好儿媳。
谈起马永芝,乌崩村委会的张支书说道:“在这个年代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山区彝族妇女,能有这种爱心、孝心,非常不容易,村里群众都称马永芝是‘新时代的雷锋’。有她这种精神,敬老爱老的文明风尚一定会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一肩扛起生活重担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刚刚20出头的彝族姑娘马永芝与彝族小伙子赵贵荣组成了自己的家庭。2001年,她和丈夫有了一个男孩。按照国家计生政策规定,马永芝间隔四年后可生第二胎。2006年,马永芝一胎生下三朵“金花”。
赵贵荣一家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位于南盘江畔大黑山上的彝族小山村——龙树脚。小山村水贵如油,全村只有一口三立方米的小水井。人们在井边排队挑水,每人一天只能挑到三挑水。面对恶劣的环境,马永芝并没有退缩,而是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她每天天不亮就去挑水,做好早饭后又下地干农活,忙完农活还要回家照顾年高体弱的公公。
为了维持家庭开支,赵贵荣不得不外出打工,马永芝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每天背柴、挑水、挖地、种烤烟、喂猪、烧火做饭,还要服侍公公和4个幼小的孩子,常常累得她上气不接下气。这一切,公公赵正明看在眼里,心疼地说:“你照管好孩子们就行,我老了,不用太操心我……”而马永芝却说:“阿爸,人人都会老,孝敬老人是我的责任,如果我不孝,怎么教育后代呢?”朴实的话语令公公老泪纵横。
尽心竭力服侍公公
丈夫赵贵荣外出打工,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风湿病的公公全靠马永芝照料。这个孩子刚喂好奶,那个孩子又要拉尿拉屎:这边刚洗好衣服,那边公公又要吃药了……马永芝常常忙得不可开交。
虽然累,但马永芝对公公的孝心却从不打折。每天早晚,她总是把热呼呼的洗脸水、洗脚水端到公公面前;家里有好吃的,她总是先拿给公公吃;每年买新衣服,她总是先买公公的,然后再买孩子们的,而自已却总是穿旧衣服;公公病重了,马永芝还带他去卫生所看病打针。
今年春节前夕,公公风寒咳嗽还吐了血,这可把马永芝吓坏了。她背不动公公,就租来一辆拖拉机,拿上家里仅有的300元钱,送老人去镇卫生院治病。公公赵正明热泪盈眶地说:“我这老命是儿媳妇给的,如果没有她,我早就死几回了……”
儿子的孝心让她落泪
马永芝家庭困难却尽心孝敬老人的事渐渐在当地传为佳话,一些单位和个人便自发地来到她家里慰问,而她首先想到的依旧是年迈的公公。
曾有一个单位给她家送去一条电热毯。客人走后,马永芝把电热毯铺到了公公的床上,只盼公公晚上睡觉时能暖和点,以缓解老人风湿痛的陈年老病。儿子眨着天真的眼睛问:“妈妈,我们为什么不用晚上会热的毯子呢?”马永芝回答:“爷爷老了,比我们更怕冷,应该给爷爷用呀……”去年,当地持续干旱,马永芝家里所有储备的水都用光了。当解放军给马永芝家送来3箱矿泉水后,她首先把矿泉水烧开后端给公公喝,而后才给每个孩子发了一瓶水。
一个天气很冷的晚上,马永芝刚从田间回来,还不满6岁的儿子端来一盆热水:“妈妈!洗脚……”劳累了一天的马永芝许久没有说出话来,只是把儿子紧紧抱在怀里,泪珠挂满了眼帘。此时此刻,她真正体会到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道理。
来源:云南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