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各行各业都开展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养老行业也要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
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必要性 养老的需求总量提升。我国在2013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2个亿了。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以上老年人1.43亿,约占总人口的10.5%。据预测,在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5%。对于如此庞大的养老主体,日常照料、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将不断提高。同时,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核心家庭照护功能弱化,老年人对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的服务需求也将有所提升,导致养老服务需求增速加快,必须要创新养老服务的供给模式。
消费理念的变化。现在的老年人的消费理念和20年之前或者20年之后的老年人的消费理念是不一样的,这中间的差异,表明养老服务需求面的扩展,导致养老服务供给复杂性提高,养老供给模式要随之改变。
市场传播方式的变化。市场传播不再是现有的、以公有媒体为主体的市场传播模式,更多的新技术、新业态,“互联网+”进入养老领域。
养老服务供给内容单一。当前的服务项目主要限于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在老年人精神服务上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心理健康、精神慰藉、临终关怀更多地依赖于家庭,缺乏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供给。
养老专业护理人员存在缺口。2015年底,失能与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人。但在42475个养老服务机构中,只有35.6万职工。有关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持证的养老护理员仅为5万余人,这是一个结构性的大矛盾。
从养老床位数的视角看养老供给侧现状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33043个,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收留抚养老年人318.4万人,实际入住率约55%。即便在这么低的入住率、这么多的空置床位情况下,2015年全国又新增了102万张床位,全国养老床位约680万张,造成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养老床位空置率高,另一方面是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又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这种供需脱节的现象,进一步放大了养老服务的供给短缺,呼唤启动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科学、持续地规划养老机构的发展,把实际需求放在第一位,并不仅仅以完成每千人35张床位的指标为目标。
也就是说,并没有考虑到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三位一体发展,而是重机构养老,轻视居家和社区养老;没有考虑到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个体层面,如年龄、性别、健康、自理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微观因素的差异;也没有考虑到在社区层面,如文化环境、老年群体结构、区域位置(如新老社区)等方面的差别,造成床位闲置,资金沉淀,重复、盲目投资的现象。
养老服务供给侧政策的方向 在养老产业变革的过程中,是一个需求和供给平衡发展的过程,供给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消费模式,新的供给也在不断创造新的消费模式。从供给侧来看,既然需求变了、消费理念变了、市场传播手段和方式变了,养老供给就绝对不是现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式,不会是单纯的养老院提供日常照料和医疗护理,也不会是单纯的增加养老服务人员队伍数量。
政府是规划、设计、引领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源头和核心。养老服务业要又快又好发展,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资金支持,提供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推动全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政府要实时调整保基本兜底线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对于失能和失智人员中的“三无”、五保和低保对象,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制定依据老年人口结构且与医护机构相临近的分区分级的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并组织实施,且在建成后通过一定程序和条件,选择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交付运营;确定真正属于养老服务业务主管部门应该管的内容,提供对养老机构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和服务;借鉴国外或境外做法,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养老护理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不仅教育、卫生、民政三家要形成紧密的合作,同时要建立专门的养老护理培训学校,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