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早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经济新常态下,养老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合理配置养老资源是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推动健康养老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抓手,是解决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入住率低”等问题的根本之策。优化养老资源配置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正确处理总体规划与养老设施布局的关系
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一些远离市区的大型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较高,一个重要原因是,郊区的交通落后,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老年人接受医疗服务面临很大困难。从本质来看,一些城市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既缺乏总体规划,没有从老年人需求和未来养老服务业发展趋势出发,做出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规划布局;同时,也缺乏专项规划,缺少对于所在地区人、财、物多方面的调查分析,甚至有些地区养老设施建设不是基于当地老年人的需求来布局,而是单纯从土地成本考虑,或是盲目仿效欧美国家的一些做法,热衷于在远离老年人长期居住地的郊区新建动辄几千张床位的养老机构。养老院的投建与老年人口分布存在空间错位,与老年人的需求不相匹配,影响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此,我们应当从养老服务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做出前瞻性的整体规划,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人口分布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人、财、物等养老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改变粗放型养老设施规划模式,探索以每平方公里老年人口分布密度为指标,形成老年人口分布密度地图,精准规划设计养老服务设施和医疗设施分布,实现养老服务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有效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正确处理发展定位与养老服务需求的关系 养老机构的发展定位与当地养老需求匹配情况是衡量养老资源配置合理与否的关键。北京市寸草春晖养老护理院将中等收入老年人作为目标人群,采取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标准化的服务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效果。齐齐哈尔市诚信失能老人护理院将失能老年人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着力打造医养护理品牌,不断推广集医疗、养老、临终关怀、善后服务为一体的失能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服务效果。黑龙江一些养老机构利用当地地理和气候优势,发展季节性的“候鸟式”养老模式,满足了老年人旅居养老服务需求,鲜明的定位凸显了养老的特色。
因此,养老机构在建设之前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不同地区老年人的人口分布、经济收入、卫生与健康水平以及养老需求和意愿等方面的信息。明晰自身定位,设计相应的养老机构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管理服务人才,优化自身管理,完善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鼓励养老机构就近打开“围墙”,将机构内的助餐、医疗、护理等各种专业化的服务延伸到社区有需求的老年人,充分发挥专业资源的最大效用。
正确处理机构收费与老人支付能力的关系 最近,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23930元;农村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7621元,同比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老年人收入低于全国人均收入,同时,受消费观念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老年人真正用于养老服务方面的支出并不多。一些地区的养老机构没有考虑到当地老年人的实际收入水平,盲目建设高档养老机构,收费高昂,一般收入的老年人难以承受;尤其是对于失能与高龄老人而言,退休养老金很难承担护理费用的开支。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一些养老机构收费过高与其自身经营发展紧密相关,一些民营养老机构面临运营成本高、银行贷款困难、资金压力大等实际问题,不得不通过提高收费的方式维持运营。
因此,从供给侧的角度看,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包括进一步加大在投资融资、土地供应、机构补贴、水电税费方面的优惠力度,通过推广PPP模式等多种方式解决养老机构投融资问题,降低养老机构运营成本。从需求侧角度看,我们要逐步建立健全老年人护理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探索“以地养老”“互助养老”等多种模式。通过对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向失能、半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发放服务补贴、护理补贴等方式,加大对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力度,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养老支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