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街景。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龄化的现实情况下,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在“谁来治理、如何治理”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老龄化程度加深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客观现实,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北京市在土地制度改革、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吸纳外来人口务农、推进城乡统筹、完善居家养老等多方面寻找突破口,探索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谁来养老、如何养老;谁来治理、如何治理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谁来种地、如何种地;谁来养老、如何养老;谁来治理、如何治理等一系列问题,记者随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调研组调查了部分北京城郊乡镇。北京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英洪向记者总结说:“当前,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老龄化程度加深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客观现实,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北京市在土地制度改革、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吸纳外来人口务农等多方面寻找突破口,这些实践探索,有些办法是政府主导下推动的,有些办法是市场选择上产生的,有些办法是社会参与中形成的,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探索谁来种地、如何种地
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北京市的举措,首先是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北京市密云县慕田峪镇碱厂村的谢彤华向调查组表示:“我是很乐意把土地租给集体的,省事呀,自己不用想着买种、施肥等等,也不管买卖,一切都归集体管了,我们还可以拿补钱,一亩地大概几百块钱吧,很合适。而且那两年我还在养鸭子,种地的事基本忙不过来。给集体对我来说还是很合适的。我们还可以去葡萄地里出工,赚取工资。”
土地流转涉及两类群体,一类是上述将土地流转出去的人或组织,还有一类就是获得流转土地的人或组织。只有这两类群体均有流转意愿并进行交换,土地流转才能真正实现。北京市顺义区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就是获得土地流转的组织之一。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截止到2015年已从十几个村的1500余户农民手中获得流转土地12000余亩,是目前北京市获得流转土地最多的一家专业合作社。流转的土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集中经营的土地,约有10000亩左右,流转合同期为10年,流转价格为每亩每年1200元,每四年递增5%。土地集中后,合作社依照“统一良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防控、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原则,种植高产新品种并实施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充分发挥了大型农机装备的先进作用。一方面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亩效益,2014年通过引进小麦节水抗旱抗倒伏品种、农机农艺融合进行播种等科学化管理措施,冬小麦亩产量达到480公斤、玉米亩产量达到620公斤,亩效益达到1400元。另一方面降低了劳动力需求,节约了劳动力成本,原本经营这些土地需要的1500个农户兼营,流转给该合作社后仅需60个社员负责。而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既可以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也可以到合作社工作。如2013年和2014年合作社就为100多位农民安排了就业岗位,人均工资3000元,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五项社会保险。二是以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的土地,这部分土地仍是农户自己耕种,但合作社为他们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和其他技术服务。合作社的有机肥深松施肥机和太阳能自动追光装置等获得六项国家专利,以及自行研制的玉米谷穗剥皮机、宽窄行播种机、小麦翻晒机、粮食装载机等多种实用性农机具,都大大降低了农户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劳动效率。
其次是重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核心特征,顺义区北务镇北务村香逸葡萄园技术员董志军就是这类群体中的一员,他有着20多年的葡萄种植经验,目前在葡萄园从事的主要是技术和部分管理工作,“虽然一年到头没有闲的时候,但是技术和管理工作不需要费很多体力,收入相对来说不算低 (夫妇俩每个月的收入加起来一万多元),去年还获得国家农业项目补贴、技术培训补贴共5万元。”
除像董志军这样超过40多岁的为生计努力的职业农民,北京市的新型职业农民里还包括一部分具有“新跨界、新思维、新技术、新流通”的80后农民,他们称自己为“新农人”。这些人大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专业各不相同,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对农业的兴趣、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或者当农场主的梦想而选择了这个行业。北京分享收获CSA农场里的20余位80后农民就是这样的一群“新农人”,他们中90%以上是本科以上学历,本科专业包括机械、建筑、土木工程等,家乡有河北、福建、江苏、宁夏、陕西等。而该农场的创办者石嫣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毕业,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创办该农场的目的在于研究和推广社区食品安全的项目,他们理念的特殊性在于一是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二是推动学术实践,三是输出理念和孵化人才,四是重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任。从2012年创办至今,已经拥有通州(西集镇马坊村45亩)和顺义(龙湾屯镇柳庄户村40亩)两个基地农场,发展了510户会员家庭,会员可以通过微信、客服电话、淘宝、农夫市场等形式进行订货。
这20余位“新农人”主要负责着生产环节的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产品销售环节和售后服务环节,具体的种植、除草、饲养等生产环节则主要由当地雇佣的农民来做。另外,北京分享收获CSA农场的“新农人”们还创新性地开辟了公平贸易平台,帮助可信任的本地农户销售农产品(000061,股吧);公开基地地址,让市民来基地包一块地,周末或闲时体验“半农半X”的生活;到中小学校给4-12岁的中小学生进行农业科普知识讲座,给他们讲解植物的生长和种类等。总之,他们运用自己崭新的理想理念、思维方式和产销方式,为我国农业生产开拓更广阔的天地,也为农民群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再次是吸纳外来人口务农。
据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平台统计,截至2012年7月,全市共登记来京务农流动人口12万。外来人员在京务农,成为北京农业发展的重要现象,也是北京应对农业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渠道。当然,这个渠道是自发产生和形成的,是市场化选择的结果。
探索谁来养老、如何养老
针对子女外出务工后,农村老年人面临的“无人照看、无人做饭、无人关心”的难题,北京市根据“农村要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家大院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的要求,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具有代表性且较为成熟的包括福利型村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和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模式。
福利型村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指村集体为本村老年人提供免费午餐、晚餐,休闲娱乐场所和设施,并根据老年人需要提供简单的日间照料的养老服务模式。村级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经费主要来自于各级政府补贴、专项老年经费补贴以及村集体自筹等。
张英洪评价说,这种纯福利型村级集中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示范性,可以在情况相似的地区加以推广。但此类村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对村社区具有一定的要求,只有经济条件好、村集体经济收入高且村社区人口少、居民团结、凝聚力强的村社区,才有资金支持和被广泛接受认可。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也要求市县、乡镇等各级政府和村社区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实施。
王仲营村位于延庆县城东南8公里处,辖域面积1.58平方公里,共有79户,176人,姓氏以王、霍、张、闻为主。据史料记载,王仲营村为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时旗人跑马圈地时所形成的村落。村中大部分满族人口为清朝时满族正黄旗后裔,村中王姓满族村民大部分为努尔哈赤的奶娘所遗后人,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时将其编入正黄旗,享受特殊待遇。
自2008年,王仲营村开始发展五味子等中草药特色种植业和肉鸡养殖业。到2014年经济总收入达到500万元左右,人均劳动所得超过16000元。
据王仲营村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村里的年轻人一般都在外打工,留守在村里的老年人白天没人提供照料,吃饭饥一顿饱一顿,在家呆着无聊,而且有个磕磕碰碰也没人知道。根据这一现实情况,在井庄镇政府的引导下,王仲营村建立村级养老服务中心,并于2013年10月运营使用,为全村32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午、晚餐,休闲娱乐场所和设施,以及简单的日间照料(根据老年人的需要)。目前共有两名工作人员,兼顾做饭和保洁工作,均为享受“4050”待遇的人员,每月工资1400元。
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营经费主要由村里承担,除此以外,北京市老龄委给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补贴了9万元,北京市民政局每年发放养老餐桌奖励2万元。根据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仅为老年人提供午晚餐一项,每年花费在15万元以上,除去自给自足的蔬菜部分,仍需要10万元左右。
调研时正是中午饭点,村里好几位老人早早就在养老服务中心门口转悠了,还有几位坐在门口凳子上聊天。饭和菜刚做好,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王秀平就张罗他们快进来吃饭了。老人们陆续跟着进了餐厅,井然有序地从柜子里取出餐盒,排队打完饭后就各自找位置吃饭了。调研这天的三菜分别是土豆红烧肉、西红柿鸡蛋和豆角炒肉,主食是米饭和馒头。老人们吃得津津有味,对于村里提供的这些养老服务,老年人也是赞不绝口。霍恩富老人就说:“有了这个食堂,我们吃饭方便多了,拿个筷子就行,没想到好时候被我们这拨人赶上了。”
除福利型村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外,北京市另一个较典型的养老模式是建设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北京市目前有多个乡镇在积极建设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其中大兴区魏善庄镇已经基本建设完成。
魏善庄镇位于大兴区黄村卫星城南8公里,距市区25公里,总面积81.5平方公里,总人口3.25万,下辖39个行政村,全镇绿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0%,镇域内的“半壁店森林公园”是北京市唯一的人造森林公园,园内建有北京星明湖度假村、绿茵花园别墅,占地3000余亩。全镇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6857,其中90岁以上老年人39位,60岁以上老年人在全镇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为21.1%。
魏善庄镇目前已初步建成由镇级养老服务中心、片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级农村幸福院组成的“三位一体、医养结合、分级服务”式的网格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2009年,魏善庄镇就成立了以镇内民营的颐乐养老院为培训和管理平台的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最具特色的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全镇75岁以上老年人及60岁以上生活部分或全部不能自理老年人安装和开通的“一键通”智能呼叫系统,利用高科技的数字平台保证了老年人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应的服务和救助。该呼叫系统有工作人员24小时在线,老年人在遇到问题或有服务需要时按动呼叫按钮,他们的信息就会出现在服务中心的平台上,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则会第一时间回拨电话联系老人、了解情况和需求,若联系不上,则通知所在村养老服务人员上门查看,同时通知家属。根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徐主任介绍,“一键通”呼叫系统自开通以来已经为50余位老人提供便利帮助,具体服务以紧急就医为主,其他还包括家庭保洁、餐饮配送等。
为达到老年人居家养老、互助养老的目的,目前魏善庄镇已经有16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村幸福院。就现有实施情况来看,主要满足的是老年人有地吃饭、守望相助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需求。从老年人有地吃饭角度来看,魏善庄村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了便民早餐 (目前有6个开始正常运营),由经过筛选的有资质企业或可信赖的本村居民经营,区商委给予成立补贴、村集体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保证早餐价格公道、质量过关。另外,每位户籍老年人有一张就餐卡,可以将养老券等面值的充入就餐卡中,村集体同时给予每位户籍老年人每天5元补贴。从老年人守望相助角度来看,一般农村幸福院与老年活动站、文化大院共用一个大场地,村里的老年人基本都在这个场地里活动,有村干部将这些老人形象地称为“等死队”,“他们在家里闲着没事做,大家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只要能动基本每天都会到活动站去,一起聊聊天、活动活动,彼此之间仿佛形成了一种无声的默契,如果有天哪位老人没来,大家就会互相问看他去哪了,如果不知道就派个住得近的去家里看看。”这种互助养老的方式实际上无形中也给老年人传递着一种集体、归属、温暖、安全的力量。
探索谁来治理、如何治理
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龄化的现实情况下,北京市一些村庄在“谁来治理、如何治理”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是怀柔区长城国际文化村所辖的四个行政村(田仙峪村、北沟村、慕田峪村和辛营村)之一,占地3.22平方公里,全村138户,户籍人口350,该村有党员32名,村干部5名,居住有外国国籍人员17。2004年以前,北沟村是渤海镇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集体外欠80余万元贷款,人均年纯收入不足5000元。2004年北沟村成立新的领导班子,到201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9000多元。经过十年的建设和治理,该村探索出了“以法治村、以文化人、以业兴村”的村庄治理之路。
2003年冬,在外地经营琉璃厂的王全回到村里,于2004年4月经全村党员大会民主选举当选为北沟村党支部书记。2013年王全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王全的带领下,北沟村探索出了一条村庄治理的新路子,比较合理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增收难、农产品销售难、乡村环境整治难、乡村公共服务提供难、乡村矛盾调处难等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村庄治理绩效。从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北沟村已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09年)、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全国文明村镇 (2011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2012年)等几十项国家级、北京市级荣誉称号。
北沟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和特点,一是树正气,重塑村庄精英政治生态。首先,村书记带头放弃企业经营。王全担任北沟村党支部书记后,主动放弃自己经营多年的琉璃瓦厂,并规定北沟村两委干部的家属不能参与村内工程的施工。其次,村党员干部带头做好服务。村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在村民心目中树立起“能干事、干实事”的形象,同时也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再次,村党员干部带头强化责任。2004年之前不少党员干部利用权力和地位在自家宅基地或村里闲置土地上乱堆乱建,或因侵犯其他村民利益而产生民事纠纷。为避免党员干部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北沟村“两委班子”讨论决定,凡党员干部提出的纠纷均不予解决。久而久之,党员干部的不当利益不再得到保护,同时身兼帮扶帮带的责任,权力在他们手里逐渐转变成帮助村民的工具,而非谋取私利的手段。
二是定规矩,培育村庄内生规则意识。调研中发现,该村村规民约有四个鲜明特点:第一,决不照搬照抄外村经验,完全立足本村实际。第二,经过严格的民主讨论和通过程序。第三,村规民约涉及村干部和村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非常具体详细。第四,保持了村规民约的连续性、长期性。
三是明责任,强化村庄干部责任担当。首先,实行工作目标管理,强化村干部责任。北沟村每年都将本村年度评星晋级争创措施落实到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的责任人,并贴在村委宣传栏里进行公示;村里各家各户的居家动态、村委会服务项目、负责村干部名单,都通过张贴、开会等形式让村民知晓,做到按制度办事,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人可问。其次,进行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述职述廉,领导班子和“两委”干部及时向群众公开决策事项、资金使用、履职情况等。再次,扩大村民自治与多方参与。挑选村里老书记、老干部、党员代表及能力突出、口碑较好的村民,组建村级事务顾问组,参与村里重大决策事项。村“两委”每年为村民解决1次纠纷,村级事务顾问组成员与村干部共同为纠纷作出裁断。
四是强服务,推动村庄权力转型。近年来北沟村不断推动村庄权力转型,从村庄权力管治型转向服务型,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力求为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村民增收致富和安居乐业服务。该村从一件件惠及经济民生的实事、好事抓起,树立服务意识,推动服务兴村。2005-2015年,北沟村竭力为外国人投资兴业服务,克服许多困难,终于陆续将几块闲置宅基地租给外来居住和投资的外国人,这些外国人最多投资2700万元建设农家乐,提高了北沟村的知名度,还解决了村里30人左右就业。
五是讲道德,夯实村庄价值认同。首先,该村定期组织村民学习《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庄子》等传统经典,并不定期开展村民演讲、村干部宣讲、儿童表演等文化活动,形成了“周一听(村级广播)、周中看(宣传橱窗)、周末围着屏幕转(数字影院)”的立体式学习模式。其次,村集体以传统文化建设为主题修缮乡村基础设施,在村里主要街道两边安装了美德壁画60余块,建设以“二十四孝”“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为主题的千米浮雕文化长廊,设计文化雕塑4尊,在村务办公室、民俗餐厅、农家院悬挂字画200余幅,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北沟村还围绕文明创建的主题,坚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评选活动,树典型、勤宣传,引领村民文明向善,尊老爱幼让家庭更和美,守望相助让邻里更和谐,天下归仁让乡风更文明。
六是兴产业,打造国际文化新村。2005年,美籍华人唐亮女士在北沟村投资建设了商务会所——“小庐面”,揭开了外国居民入住北沟村的历史。在唐亮女士的牵线搭桥下,陆续有12户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外国朋友在北沟村安家置业。受外来元素的刺激和影响,一批展示京郊民俗、健康时尚的农家院也开始出现在北沟村。其中,由村集体出资建设、由扎根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村干部经营管理的 “北旮旯乡情驿栈”尤为突出。这个集绿色蔬菜种植、虹鳟鱼养殖、民俗餐饮住宿以及土特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农家院,开业一年半,已接待旅游观光者6万多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00万元,纯利润达到60余万元。目前,怀柔区渤海镇已基本形成了“吃在田仙峪、住在北沟村、游在慕田峪、购在西营村”的连片国际文化乡村旅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