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一天傍晚,鲸园街道城北社区协管员魏金英像往常一样,去看望独居高龄老人王大爷,履行她和王大爷之间的“每日一约”。
一天没见老邻居王大爷的面了,魏金英先是敲敲门,见没人回应,赶紧掏出手机给王大爷打电话,电话没打通。魏金英有些急了,赶紧拨打王大爷子女的电话。等王大爷的子女急匆匆赶到,打开屋门,魏金英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只见有点儿耳背的王大爷正在家看电视,他的手机没电了……
提起魏金英,王大爷的子女满是感激:“老父亲清静惯了,就想一个人住,他自己独自在家我们很不放心。自从他与魏大姨签了邻里契约,我们就安心多了。”
作为城北社区邻里互助养老公益服务项目之一,邻里爱心契约有着独到的魅力。它运用邻里互助理念弥补社会、家庭养老难以涉猎的细枝末节,让辖区老人晚年生活得更舒心、安心。
社区牵线,三方约定
城北社区位于环翠区古陌早市周边,人流密集,辖区60岁以上老人占辖区人口三成多,常住残疾人30余名。本着近邻互助、自愿结对的原则,社区居委会以空巢、独居、重大疾病、残疾等老年人家庭为主体,开展邻里契约活动。
社区居委会根据前期网格协管员对上述家庭摸底排查情况,充分发挥党员、协管员、爱心居民等社区先锋力量模范带头作用,鼓励社区爱心居民或需求互补的邻里通过自主结对、社区引荐等方式,签订爱心约定。
邻里契约采用三方签订的形式,改变以往邻里互助的无常性,明确各方责任义务,通过“道德+诚信”,让帮扶者有责,受益者知恩,社区来见证。目前,城北社区已签订21份邻里契约。
居民支持,响应热烈
社区邻里契约一经推出,便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社区在册党员李翠卿、王恩秀了解后,立刻与所在楼道一空巢老人家庭签定了邻里契约。
这是一对年近80岁的老夫妻,平时与邻里沟通不多,没有固定收入,经常外出捡拾废品。签订邻里契约后,李翠卿、王恩秀考虑到这对老人行动不便,便发动左邻右舍把清扫出的或看到的可回收废品直接送到老人门口。一来二去,两位老人很快便融入社区,没事儿就坐在楼梯口为邻里义务择菜、和邻居们拉呱等。
社区76岁的林春玉、60岁的刘新莲牵着手结对来社区签契约。林春玉渴望有人陪着聊聊天,刘新莲每天傍晚陪她出来散步。林春玉边签约边对刘新莲说:“刘妹,你陪我聊天,我能帮你什么啊?”刘新莲笑着回答:“我陪你的时候,你不也义务陪我了吗?”
84岁的姜培兰带着6个老姐们到社区签约。作为独居老人,姜培兰尽管精气神足,开朗乐观,但一直独居还是感觉有些孤独。签约后,她对6个老姐们开玩笑:“咱们就互相赖着啦,每天一个都不能少!”社区搭建的这一邻里互助平台,不仅给老年人吃了一剂暖心丸,还唤醒了老街坊邻居相依相偎的传统情义。
由点及面,全员受益
邻里契约的初始是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但随着活动的不断延伸,范围已不局限于老年群体。
社区居民于秀凤与做海鲜生意的邻居小夫妻签订了邻里契约。这对小夫妻的孩子上三年级,而两人每晚九十点钟才能回家。于秀凤将小两口的难处看在眼里,因她的小孙子与这小两口的孩子差不多大,她干脆让这个孩子晚上来她家吃饭,和小孙子一块儿学习,一块儿玩,直到夫妻俩回家再接走。
“不是只有老年人、重大疾病、残疾家庭才有困难,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难处。大难处不敢说,小问题邻里搭把手也许就解决了。”城北社区主任徐晓红说,下一步他们社区将加大对辖区每栋楼困难家庭的排查力度,力争将每个年龄段、每个家庭都纳入其中。“居民签订邻里契约是自愿行为,但我想,社区有义务将这一弥足珍贵的邻里深情发扬光大。”徐晓红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