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的将来,合肥市民将享受到 "10 分钟健身圈 ", 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也将达到 100%。全民健身的风尚与日俱增,但也存在一些小问题。政协委员华健发现,健身器材也面临 " 老龄化 " 问题。
" 目前,合肥全民健身器材数量合计 2226 件,覆盖了 223 个社区。" 华健调研发现,目前已到使用年限的健身器材多达 616 件,有效使用期限内 1610 件,也就是说已经到更换年限的健身器材占据 1/3 以上(这个数据不含各个小区单位自行采购)。此外,还有许多损毁的器械仍在继续使用,使用的安全隐患堪忧,维修、更换服务也得不到跟进。
健身器材 " 老龄化 " 问题如何解决?华健给出建议,合肥市应当尽早拟定和落实计划和财政预算,严格按照室外健身器材新国标,将 8 年安全使用寿命作为报废标准,对已到使用年限的器材进行检测更换。同时,应当做好公共体育设施维护管理,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特别是社区、广场健身器材的管理、维护、保养工作,保证健身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群众的健身安全。设立管理负责人,让群众投诉有道,维修、更换有迹可循,并对该项目进行监管,如在器材附近树立标识,提示居民爱护公共设施。
华健还建议,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和身心特点,在不同的路段,不同的地点安装一些个性化的健身器械。因为,参与锻炼的人群是健身最直接的 " 消费者 "、" 受益者 ",安装的器材也应与 " 消费者 " 需求相吻合,传统器材的特点是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今后要增加符合中青年具有力量训练功能的器材。在华健看来,只有让健身器材更贴近市民,才能真正为市民锻炼提供便捷,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