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达55万人,占总人口的23%,年递增3万人,老龄化呈加快趋势。”房华菊代表在调研中发现,丹东市现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68家、床位4917个,其中民办机构57家,市属公立养老院仅两家,远远满足不了市民群众的养老需求。
而随着“二胎政策”放开,家庭模式由原来的“421”逐渐向“422”转变,即两个年轻人抚养两个孩子、赡养4个老人,年轻人的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养老问题愈发凸显,社会各界对此极为关注。房华菊建议,采取多元化养老模式,通过公立、私立养老院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增加养老院床位数。政府可以制定公立养老院建设计划,结合老区、新区医疗机构建设,统建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高标准公立养老院。对兴办私人养老院的,可在注册、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加强社区养老,实行分散居住、信息联动,集中吃饭、活动,既保证每名老年人的居住习惯不变,也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
“2014年底,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本市的养老问题也逐渐显现。”柴金山委员说,目前国内的养老模式除了比较流行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地产养老、旅游养老等,又提出“医养结合”的新路子。丹东现在医疗、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方便养老。老年人一旦犯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庭负担,还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如何规范引导科学的“医养结合”养老发展模式,使医疗、养老、养生融为一体,让老年人过一个健康安详的晚年,成为一个新课题。
柴金山建议,提高养老院医务室的准入条件,在养老院内配置医务室必须有明确的标准,医护人员的资质应该严格把关,他们应能够对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简单的治疗,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专业医护人员短缺难以配齐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点执业解决。养老院可以与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在第一时间解决养老院老人的急诊救治问题;由医院负责对养老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更好地为老人服务。同时,在政策方面应予以大力扶持,其主管部门应与医保、新农合联系沟通,帮助养老院做好定点资格的认定工作,让医疗和养老能更好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