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医养结合路在何方?
作者:   来源: 澎湃新闻  2017-01-19

  在2017年上海上,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澎湃新闻讲述了他们对养老问题的看法。视频编辑 陆林汉(02:35)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如何养老成为热议话题,随之带来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比如养老床位缺乏、护工缺口大。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表示,养老产业的发展,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医养结合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是要因地制宜。
  
  提高护工待遇和地位
  
  对于如何推动医养结合,上海市政协委员景莹表示,要分层次来考虑,首先要从医疗的角度考虑怎么关心老年人,其次从护理的角度谋划怎么帮助到每个家庭。
  景莹说,她觉得最核心的是老年护理院,虽然老年护理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都设有床位,但是这满足不了社会巨大的需求。因此,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可以根据每个社区的人口,强制建设300-500个床位的老年护理院,使重病老人能够得到照顾。
  上海市政协常委骆新提出,目前养老机构大部分归民政部门管,医疗归卫计部门管,部门之间有分割,医养结合推进缓慢,所以最迫切的问题是这两部门要打通。比如,可以通过上海市人大乃至全国人大立一个法规,可以把三家(民政、医疗、社保)担心的顾虑打消,便于融合。
  骆新补充道,相关的社会机构可以开发居家养护和照料服务,譬如某些餐厅去承包周边一些60岁以上老人的餐饮,为他们每天准备午饭和晚饭,开发的关键是每天有人轮流去看看他们有没有问题发生。这个机制成本被分摊到不同的餐馆,既是公益性活动,又没有增加政府的更多投入。
  关于护工缺口问题,上海市政协委员沈钦华建议,可以通过护士学校开一些培训方面专业的班,使护工们接触到比较正规的养老护理培训,并且走上岗位后发证。
  上海市人大代表张雅玉表示,如果提高这一群体的地位、待遇,可能会缓解护理人员缺口难题。上海市人大代表、黄浦区老龄事业发展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敏建议,在薪酬体系方面,可以让护理人员纳入职业薪酬体系。
  
  整合闲置厂房开养老院
  

  据李敏介绍,按照上海“十三五”的养老规划,需要20万张养老床位,“十二五”期间只有12.6万张,缺口主要在医疗型和护理型的床位。
  上海市政协委员沈钦华表示,政府可以动员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比如可以引导房地产方面的资源,推动养老康复产业和养老地产。张雅玉则建议,政府要挖掘资源,出台一些扶持的政策,吸引社会上的企业家、热心人士,利用每个街道或每个区域的闲置厂房,开设养老院。
  关于居家养老,张雅玉表示,居家养老有一个缺口是“人户分离”现象,上海市出台的政策,是按照户籍来算的,以户籍地为主,不是居住地,那么有的群体就享受不到。因为每个区的经济发展不一样,有的区有,有的区没有。李敏则提出,如今有很多纯老家庭,六七十岁要照顾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其实他们本身也是需要照顾的,同时从市场承受来说,一般一个家庭至少需要五六千块/人。
  上海市人大代表施志琴表示,护理院腾出来的床位优先考虑在评估系统等候的老人,对护理院在院的老人,也会评估适不适合出院,然后,盘出的床位给通过评估的老人。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