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新建600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新注册养老机构超100家……1月19日,全省民政工作会议明确,今年,我省将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救助水平,同时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编制好“一区两片”发展战略,多措并举,力争到2030年,把我省打造成北方旅居养生养老之乡。
今年将继续做好应急救助
去年,全省民政系统积极应对多年未遇的严重洪涝、风雹等自然灾害。省民政厅多次派出工作组实地查灾核灾,指导救灾工作。针对灾情,省级启动两次三级应急响应、1次四级应急响应,国家为我省两次启动四级应急响应,争取中央救灾资金1亿元。特别是我省在全国首次针对风雹灾害启动国家四级响应,受到了省政府和民政部肯定。
去年,我省下拨4亿多元救灾资金和大量救灾物资,救助受灾群众249万人,紧急转移安置6.56万人,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去年,我省还出台了专门指导意见,构建了“省一市一县一乡”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重点支持吕梁1个市级储备库和隰县、万荣、绛县、岚县4个县级库建设。
今年,我省将密切关注各种自然灾害,及时启动救灾应急响应,及时下拨应急救灾资金和物资,做好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倒损住房恢复重建。
城乡低保保障标准还将提高
省民政厅明确,今年,我省将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今年,我省还将着眼城乡统筹发展,继续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落实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切实兜住民生底线。
我省还将完善并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对象认定、申请审核、标准制定、服务管理等机制,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加大对失能、半失能对象救助力度,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保障能力。
同时,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稳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编制“一区两片”战略助推养老服务业发展
省民政厅明确,今年,我省将重点抓好养老服务业的规划与实施。我省将制定好《山西省养老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好“一区两片”发展战略:“一区”即以太原为中心,辐射晋中、忻州和吕梁部分市县,构建我省健康养老中心区;“两片”即以大同为核心包括朔州右玉、怀仁的晋北片区,和由长治、晋城两市组成的晋东南片区。
在此基础上,我省将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探索组建养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逐步形成以事业促进产业、以产业带动事业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通过实施“1310”(即建设1个国家级康养产业综合园区、3个省级康养园区、10个乡墅康养小镇)工程,力争到2030年,把我省打造成北方旅居养生养老之乡。
新注册养老机构力争超100家
去年,我省养老服务业快速推进,为23家民办养老机构发放一次性建设补贴资金1170万元,极大提升了民营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热情。
我省今年还将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每个市至少确定一家机构开展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试点,盘活国有资产,实现效益双嬴。同时,全省各市将进一步放宽养老市场准人条件,引进国内外品牌机构入驻,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利用闲置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力争全年新注册养老机构超过100家。
推动晋中等市撤县改区
去年,省民政厅对现行行政区划设置进行了分析论证,向省政府提交了《山西省行政区划调整优化落实方案》。我省还指导大同市对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进行了论证完善。
今年,我省还将加强区划地名和界线管理,努力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省民政厅将指导晋城、晋中、运城、忻州、临汾、吕梁等市通过撤县改区等方式,逐步解决“一市一区”问题,调整部分城市中心不合理的城、矿区设置,完善大中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和布局,带动城镇群发展。
我省将按照有关规定,支持设市积极性高、县域综合实力强、达到国家设市标准的县有序设为县级市,扶持小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