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老年人的切身感受”将成为评价养老服务质量的主要标准。《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扫清了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藩篱,为其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在相当程度上带动全国养老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规模跃上新台阶。
然而,与政策和投入层面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服务市场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明显,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未来必将成为制约养老产业长远发展的主要“瓶颈”。据了解,目前国内养老护理员的需求量在1000万人左右,但从业人员却不足30万。同时,全国养老机构护理员年均流失率在30%左右,这在民营养老机构中反映得尤为明显。
为加大养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拓宽渠道,全国已建成培训基地68家,有134所院校开设了护理专业,多渠道开展岗位培训、在职远程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然而这些举措的效果却难以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可以发现,造成养老专业人才紧缺的原因有许多,其根源却无非是因为当前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不高、未来的职业发展不明朗、晋升通道不畅通。从而导致社会对这一职业不看好、人才难招;同时也降低了养老专业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加剧了人才的转行流失。
要有效突破养老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首先应当加强社会宣传和价值引导,消除公众对养老服务专业的偏见。养老服务并非很多人理解中的简单的服侍老人,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还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关注养老服务事业,了解养老服务的职业特点、性质和价值,纠正认识误区,转变职业偏见,提升这一行业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要有效突破养老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应当建立前瞻性科学性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人才定位。同时应当对于相关专业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加大对生源的吸引力度。未来高层次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应针对该专业“冷门”的现象,建议制定专门政策,比如降分录取、学费减免、增加在校学生补贴津贴、奖学金(助学金)优先评定、推荐保证就业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生源,培养更多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改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各方面待遇,让从业者成为体面和受人尊敬的职业,从根本上增加养老服务行业的吸引力。
另外,还应该完善保障措施,促进人才充分高质量就业。优化有关协作机制,推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鼓励企业、单位参与学校专业的合作,增加学生的学习实践机会。同时,政府应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通过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的方式,开发更多适合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
总之,要解决养老人才欠缺又留不住人的问题,需要持久用力,一方面多从生活保障、居住及子女就学等问题入手出台相应措施,使养老护理人员“引得进,留得住”。另一方面还需要着力增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激励更多人进入养老服务行业。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与现实发展水平和资金整体规模的差距相比,昆明在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上基本和全国处于同一起跑线。只要我们措施得当,力度到位,就完全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取得优势甚至领军地位。同时,人才培养本身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必须主动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养老产业人才培养的力度,有效突破养老产业“人才瓶颈”。唯其如此,才能有效应对“老龄社会”的客观挑战,保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