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全市中小学生开学的日子,在青岛老年艺术专修大学,3700余名老年人同样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据刘崇林副校长介绍,今年学校增加了多个专业和培训班,同样还将把师资力量向社区延伸,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学习机会。随着城市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引发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囊括了知识教育、娱乐休闲等多种课程的老年大学已成为了充实老年人日常生活、让老年人回归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健身强体和精神生活的后花园。
现场:第一天开学教室满满的 “今天是开学的日子,学校里可热闹了,过了一个寒假,大家来了相互先拜年,老师、学生之间实际都是同龄人,这气氛自然和中小学不一样。”青岛老年艺术专修大学副校长刘崇林告诉记者,昨天一早取得新学期入学资格的老年人就赶到了学校,在各个教室里,自然先是相互拜大年。
大家一阵寒暄后,新学期课程正式开始,很快老人们就进入了学习节奏,舞蹈教室里,老人们随着音乐,跟随老师面对镜子翩翩起舞。在其他教室,学习气氛同样浓厚。电子琴和书法等课程,学生们即使在下课后依然将老师团团围住,向老师请教学习内容。“今天一整天,上午、下午都有课。”昨天午饭过后,许多老人就已经迫不及待,吃完饭就早早赶到了学校,准备新学期的课程。
讲述:一周四天“泡”在大学 “我周一到周五一般都会来上课,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舞蹈,还有一颗年轻的心。”已有10年学龄的陈翠珍是老年大学的老学员了,她从小就喜欢舞蹈,然而家庭环境很难满足她的舞蹈梦想,“小的时候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初中毕业就进了工厂,每次看到人家跳舞都十分眼馋,后来退休了,终于有时间拾起自己从小到大的爱好了。”陈翠珍说,她的女儿在外地工作,她不需要帮忙照顾外孙,在家里也没有什么事情做,于是她和丈夫提出到老年大学学习舞蹈,丈夫非常支持,她上学的劲头就更足了。陈翠珍说,她现在不仅学舞蹈,还报名学书法和花艺,每周五个工作日,四天要到老年大学上课,有时周末还要和同学外出参加各种活动,非常充实。
“青岛老年艺术专修大学从2005年办校以来,有很多学生已经在这里读了12年,常常是一个专业从初级班学到中级班,又学到高级班,一个专业学完了,再报另一个专业。”刘崇林说。
心声:父母健康就是给子女减负 采访中记者发现,报名上老年大学的老人中许多已经当上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第三代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共同任务。然而,许多老人表示,孩子的支持是他们“脱身”的主要原因。“我女儿说,如果我乐意就让我一周帮忙看一两天孩子,如果不乐意看,就请保姆,而且孩子一转眼就大了,将来进了幼儿园,只要我们下午下了课,去幼儿园接孩子就行,白天的时间,上学一点也不耽误。”在老年大学学习摄影的王琳告诉记者,她和老伴一起报名摄影班,孩子非常支持,还主动帮他们打听入学的一些事情。“一晃两三年了,现在我们是上学、看孩子两不误,而且到了周末,我们还是孩子的专职摄影师。”聊起自己所学的专业,王琳格外骄傲。
“只要他们心情好,身体好,自己能照顾好自己,我们做子女的就很满足。”记者采访中,许多子女这样说,如果父母上老年大学能够开心,即使无法帮忙照看孩子,他们也乐意。市民孙先生说,父母身体好好的,就是为子女分担压力和减轻负担了,因此,如果父母有乐意做的事情,他们一定全力支持。
意义:上学是希望活得更多彩
“现在的老年人可愿意来上学了,不仅年龄结构上越来越宽,大家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62岁的孙桂琴,有着苗条的身材,加上化了淡妆,显得格外年轻。孙桂琴说,如今生活质量提高了,在满足了物质条件的情况下,想多学点知识,多了解社会,老年大学是最佳途径。“书画班、英语班、保健班,一学年的学费才200多块,舞蹈、声乐、太极养生每年学费也不高。”孙桂琴说,如今学费已经算不上进入老年大学的门槛,从健身舞到国画,再到保健养生,老年大学的许多学科她都读过。孙桂琴坦言,她打算把所有课程都学一遍,但并非是自己对知识多么渴望,而是因为进入大学后,每天可以和其他老年人在一起上课,心情和心态都不一样,朋友多了,人也会开朗起来,更加年轻。
“老年人需要找到精神慰藉和情感寄托的转移点。”市老龄办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岛将先于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35年,每三个青岛市民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形势的加剧,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不断增加,尤其是儿女各自成家后,很多老人独守“空巢”,精神上陷入孤寂,情感上无处寄托。而老年大学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老人们的精神家园,老人们可以通过老年大学结交更多的朋友,排遣孤独寂寞,让老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幕后:老年大学向社区延伸 刘崇林告诉记者,今年青岛老年艺术专修大学总共开设了11个专业,其中包括新增加的芭蕾形体舞和朗诵专业以及秧歌培训班,3700个学位早就被报满了。“现在我们大学平均每天学生达到700多人,最少也有500人来校上课,学位非常紧张。”刘崇林表示,很多老人上了多年老年大学也不愿离开,五六年时间学完一门课程后,紧接着又报其他的课程。刘崇林所说的情况在岛城多所老年大学都存在,老年大学学位“一座难求”。
记者了解到,青岛老年艺术专修大学从2005年建校以来,报名入学的老年人逐年增加,读老年大学已经成为了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的一部分,“这里都是老年人,大家有共同的话题和爱好,大家觉得每天来上课非常充实。”刘崇林说,目前大学的9间教室需要不断循环使用,学位也远远达不到全市众多老年人的需求,为此他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满足老年人的上学夙愿,派出了多位老师参与,走进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各种课程指导,半年时间有了很大收获。“老师们也很有动力,每年年底都要搞教学成果展,老人们在社区里和在老年大学里学习一样的课程,甚至还会根据老人们的一些具体要求制定教学内容。”刘崇林说,这种方式让老师们有了更多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同时也让社区里更多老年人有了上课的机会,社区老年大学将成为下一步缓解“大学学位压力”的最重要途径,今年他们将组织更多的师资力量进入社区课堂,为老年人提供帮助。
链接:“社区课堂”让“银龄欢动” 为了丰富社区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去年7月28日,青岛市民政局、青岛市老龄办和青岛早报联合启动“银龄欢动社区课堂”,请专业老师送服务进社区,引导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科学的文化活动。活动启动后,多位老师陆续走进了20个试点社区,引领老年人参与活动、享受快乐、收获健康,更好地活跃基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推进老年文化活动在城乡基层社区广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