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晚,潍坊三村志愿者王颂新和王亚芝夫妇正值守在岗位上。突然,70岁的王阿姨感到胸口不适,透不过气来。恰逢居委主任彭立民巡逻至此,将老人送进了医院。由于天气寒冷外加连续夜班值守,王阿姨被确诊为心绞痛。所幸送医及时,她的身体并无大碍。年后,王亚芝的故事感动了不少居民,大家纷纷来到居委会,为身边的志愿者们点赞。
王亚芝因病送医事牵动着不少居民的心,因为大家都知道她是小区里出了名的金牌志愿者。还未退休时,王阿姨就担当起了楼组长的重任,15年来她不仅积极配合完成居委会布置的各项工作,每逢志愿者活动时也总是冲在第一个。退休后,王亚芝不但自己坚持参与活动,还把丈夫王颂新一起拉入了志愿者队伍。在潍坊新村街道,像王颂新、王亚芝夫妇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年过六旬的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老年人在从事志愿者服务时都不同程度出现了体力、能力不足等问题,比如天气寒冷,容易复发心脑血管疾病。加上中老年人动作上没年轻人灵活,做得不好还有安全隐患。现代网络、手机、微信等新事物的出现,也让老年人很难运用这些工具开展志愿服务。
近两年来,上海不少街道社区展开过种类繁多的志愿者活动,大多集中在学雷锋日等重点节日或寒暑假内。其间,一些企事业单位或者党员需要社区定期出具相关证明证实其参加过志愿活动,他们会在定点的社区组织慰问活动或者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而每年寒暑假,不少中小学生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证明,也会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活动;部分大学生由于志愿者活动与学分挂钩,也是社区志愿者的常客。诸如此类的志愿者大多来一两回就不再露脸,来年又换了一批新人,让不少老前辈感到些许“形式主义”之嫌。
已经在潍坊做了20年志愿者的汪志萍告诉记者,尽管这些年来有关部门一直有意发展志愿者队伍的新生力量,但有意投身其中的基本是五十出头的“准老人”。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志愿者行列,汪志萍一直在为此动脑筋。也有社工建议,各学校和单位可以把参与公益事业次数列为评优条件之一,或企业将招聘员工的标准之一定为是否参与过志愿者活动,以此为契机发动年轻人加入社区志愿者活动中来,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了解志愿者本身所蕴含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街道社区积极向青年人发出志愿者招募令之时,不少住在居民区里的外国青年积极站了出来。尽管他们中的不少人只会说简单的中文,但他们却有意通过此举来融入这座城市,反哺社区。其中,来自印度的小伙Vaibh就和王亚芝夫妇一样参与了烟花爆竹禁燃的志愿者活动。他告诉记者,他在祖国印度时就一直参与社区里的各类志愿者活动,来中国能再次融入其中,倍感荣幸。而对于志愿者群体中鲜有年轻人的现状,Vaibh觉得情况可能并没有看到的这么糟。“据我所知,身边有不少年轻人都热衷于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对于我在社区里的志愿者行动,他们感到既新奇又向往。或许,用一些更能让年轻人接受的传播方式,才是吸引年轻人参与到志愿者大家庭来最有效的方法。”
关于社区当下遭遇的志愿者老龄化难题,潍坊三村居民区书记李永健和王颂新夫妇也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如今不少年轻人并非不愿参与志愿者活动,有不少热心的居民都在社区注册了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志愿服务。“只是当街道社区组织活动时,他们大都因为工作忙而分身乏术。”在李永健看来,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社区里对不文明行为的劝言和善行都能体现志愿者精神。“相信随着居民素质和社会风气的不断提升,年轻志愿者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