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7年地方两会已陆续落下帷幕,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召开在即。纵览各地新鲜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聚焦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涉老议题毫无悬念再次成为焦点。
记者在梳理中发现,各地纷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针对构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社会养老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等方面献计献策,蓄力养老产业发展新势能。其中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未来养老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政领导谈养老:抓住根本,拓宽思路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剧,养老话题日趋升温,在本届地方两会上,各地领导们也不约而同地谈起养老。
北京市副市长王宁接受采访时郑重承诺,今年北京市将新建200个以上养老驿站,抓住居家的根本,建立分阶段养老机制,提供精细化服务。
天津市民政局局长吴松林提出,2017年天津市将新建30个照料中心或农村幸福院,把更多资源投放在居家社区服务上,向农村倾斜,向失能半失能老人倾斜。
上海市长宁区委书记王为人表示,长宁将进一步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统筹资源推进医养结合。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委书记赵敏表示,中山区将积极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林海模式”,加快区社会福利院和社区居家养老示范服务中心建设。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委书记阎利军指出,西岗区将积极推动养老产业全面发展,促进旅游与文化创意、健康养老、文体产业融合发展。
浙江省舟山市市长温暖表示,舟山将加快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启动渔民养老保险工作。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代区长朱玉明提到,槐荫区将投入专项资金,继续推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建设进程,完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显而易见,2017年作为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社区居家养老依然是“十三五”时期各地政策的投放重点,各地政府着力推进养老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的同时,也愈加注重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透过施政风向标看养老:细化措施,聚焦供给侧改革 早在2013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的长期战略;
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成为指导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16年,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作为专章阐述;
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0月11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
近年来,一系列有关老龄工作的顶层设计密集出台,凸显出发展养老服务业已经上升为党的最高决策和国家长期战略。通过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中国式养老模式也愈加清晰。
2017年地方两会上,各地政府对于“养老”的理解也从过去的泛泛而谈进入到如今的细化措施、聚焦落实阶段。
“供给侧改革”“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失能失智老人”“老年人权益保障”“专业化服务队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成为地方两会核心词,“惠老政策”“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养老地产”“老年教育”“旅居养老”“以房养老”“临终关怀”等也是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记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各地政府结合地方实际,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滞后,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专业化服务队伍紧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缺口大等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面临的诸多短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从宏观层面来看,2017年各地的政策走向不仅围绕民政体系展开,更加注重了各部委相互协作,以实现居家、社区、机构以及医养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无缝对接。
大部分省(区、市)把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作为2017年的工作重点。失能、半失能、失智等特殊群体以及农村、高龄、空巢失独、贫困等群体依然是各地政府的关注对象。因此,强化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构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推进医养结合是各地政府未来的突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