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港媒报道,香港人口再创新高,但老化问题日趋严重。香港统计处日前发布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部分结果,香港最新人口为733.6万,5年间增加0.7%;65岁以上长者人口达117万,刷新历史纪录,占整体人口16%,即每6人中约有1名长者。
近些年来香港人口老化加速,长者人口占整体人口的比例由2006年的12%升至2016年的16%,期间人口年龄中位数也由39.6岁升至43.4岁。香港社会的老龄化程度相比内地而言,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正是如此,香港的应对措施、模式和努力显得尤具借鉴意义。
重政府担当。香港人口结构从昔日金字塔形变成当今上下均窄的橄榄球形,形势之严峻、破解压力之大不言而喻。而香港安老事业之所以能够做到从容不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不断加大投入,既有力提供了养老保障,又稳定了人心。社会福利、医疗服务及社会保障几方面由2012—2013年度的436亿港元增至2017—2018年度的753亿港元,几年间增幅超过七成,占2017—2018年度政府经常性总开支的20.3%,力度之大可见一斑,而这既凸显出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政务理念,也表明了政府在应对老龄化社会中的主体担当。
重持续保障。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显然不可能是个短期现象,而必然有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应对政策措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既要着眼长远更要确保可持续发展,香港安老服务注重设置“预留”空间既是一种预警智慧,更清楚地体现出可持续保障的用心良苦。正如报道指出,特区政府在“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别计划”中预留了许多计划,预期在未来5—10年内会增加9100个宿位和2800个日间护理的名额;《财政预算案》预留300亿港元,为未来《安老服务计划方案》和《康复计划方案》的实施提供支撑,既具远瞻意识更具务实精神。
重创新实践。梳理相关报道可以发现,香港安老服务事业极富创新精神,这也是香港之所以能够沉着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关键经验之一。比如,针对贫富差距出现变大迹象,致力扶贫安老;坚持“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的政策方针,多管齐下加强安老配套;针对香港地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大的现实矛盾,实施“广东计划”“福建计划”有序地推进异地养老,如此等等,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