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构建“颐养青岛”养老服务新格局
作者: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17-03-03
 

  近年来,青岛大力推动优先发展机构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转变,实现从保障性的兜底养老服务向普惠性的社会化养老服务转变。由于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青岛每年都把养老服务列入市办实事,纳入对各区市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通过不懈努力,青岛市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9073”养老服务格局。
 
  养老政策体系渐趋完善
 
  青岛市是全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程度高、高龄化态势突出的少数城市之一。到2016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68万,占总人口的21.3%,高出全国5.2个百分点。80岁以上高龄老人26万,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5.5%。
  近两年,青岛市先后颁布实施了《青岛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青岛市养老设施发展规划(2016—2020)》、《青岛市促进医养结合服务发展若干政策》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养老设施建设目标和布局结构,并制定了具体扶持措施,以促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
  2016年,青岛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做出了系统性筹划和安排,是青岛市破解养老难题、推进融合发展、满足养老需求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将在构建“颐养青岛”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困难老人居家养老实现全覆盖
 
  青岛市把社区居家养老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根据青岛市“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九成老人居家养老,需要政府部门提供更为具体的服务。青岛市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和短期托养五大功能定位;健全区(市)、街(镇)、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完善服务设施;培育服务组织,推动家庭照料和邻里互助养老服务;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政府为青岛市户籍未入住养老机构的城市“三无”老年人、农村五保老年人、城乡低保人员中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贫困重度残疾老年人以及经济困难的“失独”老年人购买基本养老服务,并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目前,青岛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员2600多名,为7788名城乡困难老人提供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其中“三无”、低保失能半失能老人4832名。为扶持社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对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或企业每年给予1—7万元补助,培育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和企业82个。
 
  养老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截止到2016年底,青岛全市建有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345个,覆盖了全部城市社区和72%的农村社区,参与活动的老人3万多名;具有助餐功能的日间照料中心249个,助餐老人7000多名。目前,全市养老总床位6.33万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8张,在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
  市政府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兴建养老机构53万平方米,吸引社会投资14.4亿元,民办机构成为养老行业生力军。全市民办养老机构数和床位数分别占养老机构总数的90%和76%,涌现出圣德、新华锦、福山、福寿星、万科等一批规模较大、服务规范、业内知名的民办养老机构典型。
  此外,青岛市还积极推进养老服务运营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将商业保险引入机构养老,切实缓解了养老机构运营风险和老年人后顾之忧。通过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投资建设养老机构等模式,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实践。在全国率先实施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缓解了失能老人养老难的问题。“颐养青岛”的养老服务新格局,正在青岛形成。
 
  市南区:“互联网+”助力探索养老新模式
  “我不习惯使用手机,平时也不怎么开机,孩子常常担心。自从有了这个手环儿,出门前我都会通过手环向社区主任‘请假’,真是太方便啦。”今年77岁,家住青岛市市南区珠海路街道东海中路社区的居民王启开一边向笔者展示手腕上的“宝贝”,一边高兴地介绍道。
  王启开老人所说的“宝贝”是市南区投资600多万元、专门为老年人研发的一款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健康养老终端——“智能手环”,不仅可以进行健康管理,还解决了多年来老人与亲属之间的即时联系问题。
  无独有偶,家住市南区珠海路街道头路社区84岁的王玉哲老人也是手环的受益者。“多亏了这个小手环,在关键时刻真能救命,这是政府给我们老年人最大的实惠。”原来,王玉哲老人的孩子平时也不在身边,2016年8月的一天夜里,她突然心慌憋气,赶紧按下“智能手环”向联络人求助,联络人很快赶了过来,将王玉哲送到了医院,转危为安。
  据了解,市南区现有常住人口55万,其中老年人有12.1万,占22%,远高于全国水平,是典型的老龄化城区。如何让老年人群体也享受“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不被“智慧生活”所遗忘和边缘化,近年来市南区政府一直在探索和创新。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联动共建”的养老服务机制,密织社会养老服务幸福网,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颐养”,这是市南区走出的特色化养老之路。
  除了“智能手环”,贴心的“互联网+养老”模式还遍布在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让辖区内的老年人赞不绝口。
  “新闻里天天说‘互联网+’,真没想到,我这个老太太现在也‘+’进去了!”67岁的孙桂兰住在市南区湛山街道,2015年秋天,街道办将“O2O生鲜网购B社区”便民超市引进了社区,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通过电话、网络或者手机预订,就可以享受超市的免费配送。
  除此之外,湛山街道还探索出老年人微信订餐服务。“今天的饭真不错,中午也给我订上两份吧!”1月24日上午8点多,在“芝泉暖心窝”微信群里,今年71岁、家住芝泉山庄的王桂芝看到菜谱后,忍不住发了一条微信。
  原来,2016年10月,湛山街道办养老项目“芝泉老年养护中心”开始试运行,辖区“午饭难”老人可以到养护中心就餐,享受各种服务。与养护中心一起试运行的,还有“芝泉暖心窝”微信群。“食堂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会在群里公布菜谱,方便老人订餐,如果有的老人第二天不方便去养护中心吃饭,或者想订餐,都可以在群里喊一嗓子,工作人员就会记下来,少订或多订一份饭。另外,养护中心如果办活动,工作人员也会提前在群里公布,方便老人报名参加。”湛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孔兆锋介绍说。
  在市南区,“互联网+养老”的例子不胜枚举。从2007年开始,市南区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为独居老人、“三无”老人、低保家庭老人、低保边缘家庭老人、享受抚恤定补优抚对象、空巢老人等提供个性化送奶、送报、送爱心、送家政、送午餐、送健康等“六送”服务。目前,全区有5500多名老人享受送奶探视服务,有2万多名老人享受送报探视服务,有400多名老人享受送家政服务。
  近期,市南区又将各类资源整合,通过数据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12万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让他们跟上时代的脚步,尽享智慧生活。
 
  崂山区:从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看智慧健康养老基地
  “真没想到,不出家门也能让北京的专家给瞧病!”家住青岛崂山区竹韵山色小区的韩正文大爷高兴地说。韩大爷今年71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脑梗后遗症等病症,常年吃药病情却改善不大。通过崂山区建成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北京的专家查看了韩大爷病历资料,通过远程视频进行交流后给出了治疗建议,并重新调整治疗方案,使得韩大爷的病情得到改善。
  崂山区作为智慧健康养老基地试点单位,通过搭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探索大数据管理、丰富“互联网+”服务手段等措施,打造多层次智慧健康养老综合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
  智慧健康养老旨在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络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初步建成远程医疗养老服务体系
 
  崂山区位于城乡结合部,辖139个农村社区和22个新建城市社区,地理位置特点既有城中村,又有高档住宅区,还有坐落在海拔1千米以上的村落,人口身份类别和家庭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
  目前,崂山全区共有养老机构13家,其中公立养老机构2家,民营养老机构11家,在医养结合工作方面实现了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全覆盖。
  近年来,崂山区创新性地建成了面向基层、规模大、覆盖广、包含5个应用系统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搭建了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平台。其中包括远程心电诊断系统实现全覆盖、远程影像诊断系统有效解决影像数据的协同共享、远程实验室检验系统提升基层医学检验能力、远程医疗质量管理、远程预约挂号系统等。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老年人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即可完成青医附院自助挂号、预约就诊、自助缴费和打印报告等功能。
 
  探索老年人健康大数据管理
 
  2016年,崂山区将老年人查体由原先的65岁拓宽到60岁,并引入智能移动体检系统。所有体检数据自动上传至云平台,智能分析汇总,自动生成高品质体检报告及健康档案,体检数据统一上传。同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通过对逐步构建的长时间段、大样本量的城乡居民基本公卫健康数据库进行深度挖掘、系统分析。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为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决策参考。
  2016年4月,在北宅街道东陈社区卫生室试点采用慢病全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慢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在就医、随访时都自动留下影像资料,自动上传至慢病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公共卫生慢病随访系统,提高了慢病管理质量。
 
  丰富老年人医疗“互联网+”服务
 
  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阿里健康合作,通过手机APP试点物联网设备应用。截至2016年10月底,中心30名上线医师共计签约家庭医师服务733人,60岁以上老年人近500人。通过免费网络电话、APP图文留言等方式进行网络问诊,满足老年群体医疗咨询的需求。
  通过“微医”、“心医”等现有平台,按照流程实现远程诊疗行为。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崂山区全面展开,为社区居民提供远程会诊服务是崂山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要内容,社区居民在卫生院或卫生室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连接各大医院的专家诊治。
 
  西海岸新区:从解决“吃”入手 搭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
  2017年2月10日中午,家住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F小区的张正宣老人,在社区体验了公益“助老大食堂”的伙食:“这里的饭菜口味清淡、价格公道,很适合我们老年人食用。”
  据介绍,该食堂是新区今年两个公益试点之一,按照“政府引导、社区承接、社会参与、第三方评估”的模式,突出公益性,为60岁以上老年居民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也成为新区进一步完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的有益探索。
 
  营养均衡 专业机构更可靠
 
  中午11∶30,在长江中路社区助老大食堂里,热腾腾的饭菜整齐的摆放在餐车上,还有粥品和水果供选择,周边老年人陆续前来就餐。两素一荤一汤一水果仅需老人自费10元,其余5元成本由街道补助。试运行以来,每天吸引了70多位老年人前来品尝。
  “我们上了年纪,买菜、做饭都不方便,而且在饭菜的口味上,也与年轻人不同,”张正宣老人说:“食堂的伙食不错,我打算今后午餐就在这里解决了。”
  据了解,“助老大食堂”的饭菜由开发区社会福利中心提供。助老食堂在试运行期间,积极收集老年人反馈的意见信息,对菜单进行及时调整。今后正式运行,每周五公布下周新食谱,每天菜品不重样,就餐老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对少部分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的老人,可提供全免费服务。对于外出不便的老年人,还可以送餐入户。
 
  照单下“菜” 按需提供服务
 
  在长江中路社区服务中心,一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是街道、社区创新为民服务理念,变“送服务”为“按需服务”的有益探索。
  据介绍,去年社区为家有老人的家庭发放了5000份调查问卷,并结合电话调查、入户走访等方式,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通过调查得知:老人“就餐难”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江中路社区书记曹美娟介绍:“以往我们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往往针对性不强。现在通过走访调查,尤其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可以及时准确的了解群众所需,照单下‘菜’,更贴近生活,真正畅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使得社区这一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更强。”
 
  政府补贴 试点后将全面推行
 
  长江路街道地处外来人口聚集区,经过30余年的发展,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60岁以上户籍人口1.6万余人,约占总户籍人数的10%,老龄化现象逐渐凸显。
  “助老大食堂”这一模式,为老年居民自己做饭难、子女为老人做饭来回奔波,以及外出不便老人的就餐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新时期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提供了新的参考范例。为此,2017年西海岸新区计划列支4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补助长江中路社区、香江路社区“助老大食堂”的运行。在试点成功后,还将在长江路街道15个城市社区全面推行。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不断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支撑、机构养老为补充”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开展了居家养老、临终关怀、医疗康复、用品配送与维修等吃、养、医在内的全方位、个性化一站式优质服务,打造具有西海岸特色的老年人养老服务新模式。目前,新区共有养老机构15家,日间照料中心184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1120人。2016年,全区发放养老服务经费3455万元,探索建成了3处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莱西市:孩子给家长“压岁钱”背后的“老有所养”
  “今年过年,我收到了孙子送的1000元压岁钱!”春节过后,镇包村干部张凯一来村里,76岁的葛伦言便和他炫耀起来:“今年春节可开心了,以前都是俺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没想到今年我收到了一大堆红包,有儿子送的、女儿送的,最让俺开心的是孙子葛顺胜给了个1000元的大红包。”这是今年过年在青岛莱西市店埠镇庄子村发生的新鲜事。
  庄子村152户570人,1100亩土地,光发展高效胡萝卜就达到500亩,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6000多元。物质上富裕起来了,精神文明也不落后。今年过年,村两委倡导孩子给老人送压岁钱,一来可以体现子女对长辈的尊敬和关爱,二来这也是教育孩子孝敬长辈的一个好方法。给老人的压岁钱金额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为避免攀比,村里商量,给老人的压岁钱金额限定为千元以下。除此之外,村里还组织老干部、老党员成立“孝亲敬老模范”评委会,根据压岁钱发放情况和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结合平日赡养老人的表现进行评比,评出15名“敬老、孝老模范”,对表现突出的,进行精神与物质奖励,并予以宣传,还把他们的大照片树立在村庄。
  庄子村敬老、孝老新风尚是莱西市“老有所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莱西市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15.6万人,占总人口的21.09%。现已建成养老床位570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达到36.6张。
  机构养老方面,全市共有社会养老服务机构26处,其中,社会力量投资和政府投资的养老服务机构13处,农村敬老院13处。实施标准化服务,推动养老机构服务上水平,2016年万家居养老服务中心被评为四星级养老服务机构,夕阳红老年公寓和欣颐爱心护理院被评为三星级养老服务机构。星级养老机构达到5家。其中,康馨护理中心还充分利用现有配套设施和专业医护人员、理疗师,向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养老、康复、医疗服务,成为青岛五市率先由市级公立医院运营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
  社区养老方面,利用农村原有的村级文化大院和新建的社区服务中心等资源,因地制宜,新改扩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4处。为了强化示范带动作用,他们建设了3处示范性日间照料中心,每个中心建筑面积都达到1000平方米、床位20张。科学规划照料中心功能设置,阅览室、棋牌室和心理咨询室等场所一应俱全,搭建起老年人健康生活的服务平台。目前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116%,农村幸福院覆盖率达到65.2%;
  居家养老方面,早从2007年起莱西就探索了居家养老服务,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法,面向全市困难老人和孤老优抚对象提供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家政服务、康复护理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2014年以来,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理念,对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规范。目前,该市共有389名困难老人享受政府出资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困难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已达到全覆盖。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