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0月,东明县成功申报“山东省长寿之乡”。两年多来,东明县不断加大“长寿之乡”建设,在提升东明的知名度、美誉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东明县申报“长寿之乡”时间短、且无专门“长寿之乡”组织机构,“长寿之乡”建设存在不少问题。“长寿之乡”是一张含金量很高的社会名片,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东明“长寿之乡”的品牌效应?通过实地调研,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现提出如下建议:借助“长寿之乡”品牌,发掘长寿文化,做大长寿产业,具体建设“四大”长寿工程,即:一个长寿组织机构、一系列长寿文化场所、一条长寿旅游线路、一套长寿系列食品。这样即可增强东明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可以增添东明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大幅提升东明的综合竞争力,可以更好地增加东明诸多产品的长寿附加值,为东明更好更快全面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新空间。
一、建设情况
东明县在“长寿之乡”申报成功之后,就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推进“长寿之乡”建设。
(一)做好了与城市形象宣传相结合的文章。通过户外广告、电子屏幕等户外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在市、县电视台持续播放《黄河明珠长寿东明》专题宣传片;在高速路口、进城主要路口、中心镇驻地制作大型喷绘广告,让外地人入东明第一眼就能看到“长寿之乡”招牌。同时,把“长寿之乡”元素加入城市宣传片、对外招商推介资料、来宾接待手册等重要宣传资料里,真正将“长寿之乡”多层次、多角度融入整体城市形象宣传之中。
(二)做好了与长寿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文章。遵循“文化创意、产业奠基”的思路,以彰显东明长寿文化与农副产品、休闲旅游等区域特色文化相结合,谋划开发了一批独具特色的长寿养生产业。积极学习“世界长寿之乡”湖北钟祥、“中国长寿之乡”河南夏邑先进经验,加大长寿产品研发力度,整合优质农副产品资源,山东省健康长寿文化促进会已分别授予山东维榕食品有限公司、东明县益康源食品有限公司和东明黄河故道植物园为“长寿之乡长寿食品实验基地”和“长寿之乡休闲养生基地”称号,进一步促进了长寿产业的发展。
(三)做好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文章。一方面,以“保”固本,强化生态功能修复。累计投资近6亿元高标准建设五里河人工湿地、五里河景观带、万福河绿色长廊等生态保护工程,目前,流经县城的万福河、五里河已经成为集水质净化、湿地保护、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景观长廊。另一方面,以“治”达标,夯实污染治理基础。对原市控以上企业环保“十个一工程”进行了再提高改造,高标准建设了新增加的2家市控企业、23家县控企业的环保“十个一工程”;投资千万余元对城区外贸西沟、西寺农贸市场西沟、县一中西沟进行治理,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100%,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四)做好了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文章。把敬老爱老宣传教育列入全县各级各部门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寻找最美老人”、“寻找最美孝星”、“寻找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共同关注、关心、参与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
二、存在问题
(一)对“长寿之乡”建设目标不明确,发展思路不清晰。“长寿之乡”建设对东明来说是新生事物,无经验可借鉴,且“长寿之乡”建设涉及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缺乏统筹发展的规划。目前,县老龄办一共才5人,正常的老龄工作就相当繁杂,难以抽出专门人员、专门时间、专题研究“长寿之乡”建设。
(二)长寿文化场所缺乏,长寿文化宣传无载体。东明县除大量的媒体宣传外,基本没有体现“长寿之乡”的固定建筑或者道路,在其他外地的很多“长寿之乡”均建设了长寿广场、长寿文化街、长寿博物馆、以长寿命名的道路等等。长寿文化场所的欠缺,势必影响人们对“长寿之乡”的感观和印象,不利于“长寿之乡”品牌的宣传。
(三)长寿文化与旅游结合不紧密,难以发挥长寿文化对旅游的带动作用。东明县拥有60余公里的黄河绿色长堤、庄周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因为没有长寿文化的融入,而导致旅游线路单一、价值不高。
(四)长寿产品开发力度不够,长寿附加值难以体现。东明县优质的农产品丰富,加工出来的食品更是品质高,但目前绝大多数都没有与“长寿之乡”品牌相结合,造成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对策建议
(一)成立长寿研究会,统筹推进“长寿之乡”建设。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长寿研究会对于“长寿之乡”建设是不可缺少的。应吸收社会各界在养生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参与,突出生态、人文两大资源,开展长寿食品、养生产业、长寿文化资源研究保护,为“长寿之乡”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把长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长寿研究会下设“长寿之乡”建设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研究制定《东明县“长寿之乡”称号使用管理办法》,建立“长寿之乡”称号的申请、使用、退出等管理机制。树立“长寿之乡—东明”产品和品牌权威、建立诚信档案,以加强和完善“长寿之乡”品牌信用体系建设,实现长寿品牌的产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新建基础设施融入长寿元素。建议东明县在对新建道路、桥梁、公园等建筑物及新建小区命名时通盘规划,有意识引导,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建筑名称融入长寿元素,以此作为长寿文化物质体现,营造长寿文化氛围,开辟对百姓和外来人士宣传长寿文化、传授养生知识的多元化途径。如规划一处以长寿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建成集娱乐、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感悟长寿、体验养生的福地乐园。围绕长寿主题,园内可建“福寿广场”,树立寿星雕像,在广场周围建设长寿阁、寿星长廊、康乐亭、长寿苑等景点设施。新建、尚未命名的道路、桥梁可结合周边的景观内容,或冠之以“万寿”、“福寿”、“康寿”、“颐和”、“庆颐”等体现长寿文化的名称。
(三)统筹发展长寿旅游产业。1.发展旅游业。根据旅游开发的发展规律,依托本地潜质优秀、特质鲜明、与众不同的一切有旅游价值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社会资源,通过规划开发和对资源的提升包装,使之成为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品。重点是建设并经营好黄河森林公园、庄子文化湿地园、黄河故道植物园等景点,让每个景区都与长寿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打造长寿文化旅游路线。2.发展长寿养生业。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养生正在成为时尚。社会学家提出异地养老的群体流向规律: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再从发达地区向最适合人居和养老的环境优越地区移动。近年来,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异地养老产业已经开始趋热,“长寿之乡”将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要积极对外宣传“庄周故里﹒长寿东明”的口号,以体验长寿能量为主诉求,兼顾东明特色人文景观之旅,以满足广大游客的猎奇心理,吸引外地人来东明体验长寿文化和环境。广泛吸引众多投资者到东明兴业发展,建设一批休闲养生处所,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长寿需求。
(四)大力发展长寿食品产业。1.加快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扶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通过多种途径逐步使东明更多的农副土特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进而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系列长寿食品。2.积极培植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从营造发展环境、打造发展平台、培育知名品牌、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继续努力,逐步把东明建成鲁西南最大的长寿食品基地。3.加强企业与高校及研究所的产学研合作。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现有农副产品资源,研发长寿新产品。充分利用当地富饶的农产品资源,加大与省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出高品质、营养丰富的长寿产品。4.加强长寿食品市场监管力度。要制定严格的“长寿之乡”称号的监管机制,制定合理的退出机制,严防假冒伪劣食品损害“长寿之乡”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