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康养产业将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洛阳养老市场未打开
作者:   来源: 洛阳日报  2017-03-13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养老、健康的投入日益增长,康养产业迎来黄金时代,将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目前,我市健康养老消费市场仍未完全打开,存在养老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人员素质偏低、康养产业链较短等问题。
 
  养老消费成为“蓝海”
 
  “贺伯伯,您的午餐来了!”昨日12时20分,家住单晶硅厂家属院的贺忠华老人准点收到了他的“外卖”——红烧肉炖土豆、青椒炒肉、醋熘豆芽、芹菜香干和米饭。
  独居老人贺忠华今年83岁,一日三餐成了头疼事。去年,贺忠华得知英才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午晚餐配送服务,立刻开通了这项业务。“叫‘外卖’不是年轻人的特权,我们老年人也能享受送饭上门的服务。”贺忠华笑着说。
  其实,“外卖”订餐只是当下老年人消费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108万,占常住人口的16.1%,其中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3.2万。老年人口呈现快速化、高龄化和空巢化的趋势,让助餐、助医、助行等方面的康养消费需求成为企业的“蓝海”。
  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翟红伟眼里,养老消费就是一种刚性需求。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349中心的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老年人通过拨打12349寻求电话门诊数量增加3倍,法律援助增加4倍,家政服务增加9倍,家电维修增加10倍。该中心从2016年开始提供配送服务,全年送了2万余单。“虽然老年人普遍有省吃俭用的习惯,但他们有消费需求,也有积蓄,有消费能力。”翟红伟说。
 
  养老服务有待升级
 
  近年,市政府出台多项涉及康养服务行业的扶持政策,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然而,我市康养服务业水平与老年人的需求和期盼,还有一定差距。
  “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低。”这是市民李女士最大的感触。李女士的母亲患有脑溢血后遗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原本,李女士打算把母亲送到具备医疗条件的养老机构,可探访我市几家养老院后,她放弃了。
  物美价廉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一些养老院条件差、护理人员不稳定、意外风险多等问题让李女士很不放心。服务好、医养结合程度高的高端养老机构价格高昂,普通工薪家庭的李女士只能望而却步。
  据了解,我市现有养老机构200多家,其中社会办养老机构90多家。整体来看,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且覆盖率不高,服务理念相对滞后。
  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安锋认为,我市缺乏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市场带动力不足,养老服务供给方式也相对滞后,市场上销售的老年用品种类少、数量少、质量差,为老年人提供的健康管理、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旅游、保险金融等服务内容单一、层次较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并且相互之间未有效对接,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
 
  “精准养老”促消费升级
 
  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可观,如何促进健康养老消费的升级?
  “脱贫讲究精准,养老也是如此。”安锋认为,互联网时代下的老年人绝非吃饱喝足就能满足,老年人对于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需求多、要求高,应更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用品及服务项目。
  例如,扩大家政服务范围,提高照养老年人的家政服务水平,为居家养老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康养产业,投资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和医疗保健服务,增强、延伸康养机构服务的供给能力。
  这一点,翟红伟非常认同。目前,在居家养老为主的现状下,各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应形成合力,搭建好信息平台,做好医与养的对接,在老人提出康养要求时,能够迅速提供高效服务。
  洛阳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韩洪涛表示,我国的社保覆盖率较低,很多老年人退休以后,收入水平明显下降。他建议通过增加长期护理保险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让老年人买得起康养家政服务。同时,政府要规范养老消费市场,尤其针对保健品出台相应的标准,要求相关企业建设诚信体系,保护老年消费者权益。
  业内人士认为,养老行业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除了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给予政策支持,还须想方设法拓宽融资渠道,如通过发行养老产业融资债券等方式融资,建设大型的养老产业园区,以项目为支持,拉长整个康养产业链条,带动健康、养老、家政等消费进一步升级。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