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省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围绕"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养老服务业"进行协商议政。
陕西有人口3790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580万人,其中失能和半失能人口约110万人。在我省"未富先老"现象突出、人口结构老龄化形势严峻、"4-2-1"家庭结构养老功能弱化、劳动人口抚养比较高、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独特的人口、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等多重矛盾导致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省的发展实践中呈现多重问题。
陕西政协常委、民革省委会副主委王春萍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不利于医养结合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套保"风险隐患严重,医养结合理念亟需转变,医养结合机构入住率不高,机构收费偏高、普遍亏损,专业人才缺乏、待遇低、专业性不强,没有医养结合专项资金等问题。
"各地政府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对医养结合的定位认识不到位,对这项工作的发展规律、市场需求、运作模式等不明确。机构对于医养结合的概念还是停留在"医疗+养老=医养结合"这一层面,没有看到这背后的实质是护理服务。"王春萍说,这就造成了盲目建设的情况,投资者在没有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仅凭简单的想法和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就大胆借款,兴建大楼。此外,一些投资者想要将医养结合的费用纳入医疗保险基金范围,在医疗保险基金中进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费用报销,各地普遍存在这一理念与想法。
建议理顺领导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兜底作用,建立健全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渠道,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社会保险。
"针对老人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建立健全养老、医疗护理、商业保险相互合作制度,为老年人的养老护理提供社会保险。目前国内有青岛、吉林长春、上海等地开展了护理保险试点,三地的缴费、补偿、覆盖面等不尽相同,管理体制也有区别,借鉴外省先进经验,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社会保险是医养结合长效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王春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