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底,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人134.3万人,老年人口呈现高基数、高增速、高龄化、高素质、高需求的“五高”特点。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近年来,南京市逐步完善“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信息技术为辅助”四位一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相继被批准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养老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运用“治理”思维,建立“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市场助力”的社会化养老格局
政府转身“强主导”。该市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等4个市政府文件,相关部门出台了35个养老服务配套文件贯彻落实,初步形成了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的政策支撑体系。市民政局会同规划部门编制《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明确养老设施布点和配建标准。已建成的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有养老服务专区,开展助餐、助浴等服务。同时,要求全市社区40%以上的办公服务用房用于养老。民政、财政联手出台《南京市养老服务补贴实施办法(试行)》,涉及养老补贴19项,各项补贴均“城乡同标”,并率先开展“养老机构房租补贴”,每年每张床位400元-600元。养老机构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按每人每月120元-150元给予护理补贴,健康老人“零补贴”。与此同时,为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中心购买综合责任险,政府补贴40%,明确公益创投资金的50%以上用于养老。通过以上举措,初步形成“财政分类支持、公益创投资金、专项服务经费、重点项目扶持、慈善项目基金”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社会主体“广参与”。养老服务的主体从单一的公益养老组织,拓展到家政企业、物业公司、房地产公司。全市建成养老机构313家,民营养老机构占80%。建成125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均每个社区有1.2个),民营582个,占比达46.4%。同时,建成养老助餐点370个。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全市11个行政区,500多个社区。社会力量参与的服务项目涉及实体服务、信息呼叫、公益创投、养老评估、服务监管等养老服务全过程,服务内容从部省规定的“助餐、助医、助浴、助急、助洁”五助项目,扩展到“助行、助购、助乐、助聊、助学”等十助服务。
市场配置“做助力”。 该市借鉴市场招商方式,举办“养老服务与社会公益项目洽谈会”,加强养老服务供需对接。同时,引入市场资本,法国欧葆庭、澳大利亚皇家护理、泰康人寿等国内外先进养老品牌进入南京市。大力发展商业保险,招标延揽商业保险公司承接养老机构综合保险业务,养老机构按每张床位100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每个1000元,保费赔偿限额最高为每人39.3万元。
将居家养老作为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主战场,整合资源,打造品牌,重点推进
搭建市级平台,推动资源整合。市级层面在民政12349热线的基础上建成了市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中心,整合养老、家政、物业等1000多个相关养老服务资源,为全市老人提供应急救援、上门家政、预约挂号等服务,并对转介的服务进行跟踪回访。市统一招标,为困难老人配备“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生理指标、实时定位老人位置、实时预警风险。
无偿提供阵地,降低运营成本。该市新建小区配建养老用房无偿供养老组织使用,降低了养老服务成本,进驻社区开展养老服务的养老组织从2012年底的96家增加至目前的546家。
鼓励连锁经营,打造养老品牌。支持携才养老中心、恒宇家政公司、金德松养老中心等专业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全市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养老连锁品牌,其中携才、悦心两个养老企业已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加速养老机构转型,打造体制民营化、机制专业化、服务标准化
针对公办养老机构“活力不足、能力不专、示范不强”等问题,通过“公办民营、公租民营、公建民营、公助民营”四种方式,引入社会力量运营,转让经营权、保留所有权。78家公办机构,已有26家机构实现公办民营,占比33.3%。
落实市民政、卫生、人社联合出台的《关于深化我市养老服务体系与医疗卫生体系衔接的意见》《基本医疗保险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两个文件,推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增设养老病床,打通养老服务体系与医疗卫生体系的障碍。与此同时,建立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制度,制定护理岗位补贴等措施,推动养老护理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全市平均每个养老机构有养老护理员8.1人,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有护理员5.1人,基本实现“进门必培训,上岗必持证,服务必规范”。所有养老方面的中介服务、行业监管、平台建设等项目,均采取招投标,通过购买服务由“第三方”实施。
该市在服务标准化方面专门制定了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标准,2016年,评定44家符合等级的养老机构,其中5A级3家、4A级11家、3A级21家、2A级7家、1A级2家,并向社会公布。
完善监督评估体系,努力实现前端有评估、中端有比对、末端有刷卡
南京市民政局制定了老年人评估标准、居家养老组织评定标准和上门服务标准。对于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养老服务组织等级、养老综合改革试点、养老机构安全、养老补贴发放、养老设施调查等均引入第三方,对照标准进行逐一评估,提出“凡补必评、凡服务必评、凡评必挂钩”。建立了全市统一的老年人数据库,与殡葬、低保等数据库定期比对,在尊老金发放、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方面建立进出比对机制,避免虚报冒领。与此同时,以市民卡为载体,建成了全市统一的刷卡服务平台,实时记录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时间和服务项目,作为评估绩效和发放补贴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