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市投资3亿元,对全市20处敬老院全部进行了新建和扩建,集中供养能力达到90%以上。为进一步提高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确保五保老人生活质量,4月19日,我市召开全市中心敬老院改造调度会,决定将全市20处镇(街道)敬老院合并为7处敬老院。
为什么要建设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成后的中心敬老院将为老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服务?目前的建设进展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自从来了这里,我一天三顿都能吃上热乎饭了。”今年91岁的李瑞怀说。石花园社区的李瑞怀和老伴儿没有孩子,老伴儿去世后,他一人独居,无人照顾。2010年,他住进了凤城街道敬老院,从此不再为一日三餐发愁。
从1995年起,我市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人有27.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64%。平均不到5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截至2015年时,我市农村老人就已经有11.9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44.91%。农村空巢老人9.13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34.46%。
在采访中,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农村五保对象3320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639人,分散供养对象2681人;20处镇(街道)敬老院,集中供养率19%。
我市连续9年将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列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各级民政部门也将农村五保工作特别是敬老院建设管理列为重点工作,努力保障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
2008年,市、区、镇投资3亿元,全市20处敬老院全部实现新建和扩建,集中供养能力达到90%以上。2014年以来,市民政局积极争取资金460余万元,对敬老院的餐厅、浴室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同时,我市还不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集中供养标准从建制之初每人每年200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人每年5900元。努力提升五保老人生活、医疗、娱乐、健身等方面的服务水平,较好地保障了五保老人的生活。2014年,11处敬老院被评为“全国三星级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三星级达标率为55%,居全省前列。
“麻雀”虽小,资源需求一样也不能少
从我市目前的状况来看,现存敬老院房间闲置率高、重复投入建设问题普遍存在。凤城街道敬老院之前有12个老人居住,原属于泰钢工业园的7个老人转到经济开发区张家洼街道敬老院集中供养后,还剩5个老人。即使仅有5个老人,敬老院里该配备的设施、该投入的资金一点都不能少。“每年冬天,光取暖费就在3.8万到4万元之间。”院长刘燕介绍说。不光如此,因为老人少了,在饮食搭配上也面临现实问题。“菜炒得少了,搭配不匀;炒得多了,又容易浪费。”刘燕说。
目前,全市3320名五保老人,在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的仅有639人,床位利用率为17%。尽管个别敬老院利用闲置房间搞社会化养老,仍有2000多张床位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巨大浪费。
我市的20处敬老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使一处敬老院规模再小、供养人员再少,也要进行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安全消防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和投入,每年的供养资金、人员工资、供暖等经费也不能短缺。在凤城街道敬老院,老人虽然不多,但一般护理员、厨师、特护人员一个都不能少。2015年,投入了2万多元,配备了烟感报警器等消防配套设施。老院长亓云峰介绍说:“除了这些,之前老人居住的平房,都是1987年盖的老房子,每年在房屋防水、墙面粉刷等方面也有不小的花费。”
其实,每年省、市、区、镇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敬老院设施改造、机构运转、老人取暖等。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2年以来,省、市两级财政下拨敬老院补助资金623万元,专项用于敬老院基础设施、消防安全设施配备;区、镇也不断加大投入,特别是镇(街道)级,每年敬老院运转费用是笔不小的支出。但是资金投入量再大,分配到20处敬老院就像撒芝麻盐。
合并改造,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水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的“一镇一院”敬老院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
集中供养人员少,集中供养率低。2010年,我市集中供养率在44%左右,2013年下降到30%左右。目前我市3320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中,仅有639名集中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下降到了19%,与全省目前61.1%的集中供养率差距很大。
法人地位不明确,运作不规范。2014年,市民政局与市编办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敬老院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通知》。3年来,各级民政部门一直致力于敬老院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付出了不少努力。但由于我市敬老院建设较早,当时未办理消防设计审核、验收手续,再次改造消防设施需要大量资金,镇(街道)难以承受,加上缺乏竣工验收合格证明、不动产产权证明、环境评价文件等相关资料,无法办理养老许可证,成为法人登记的主要制约因素,敬老院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至今尚未破题。
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敬老院设施逐渐陈旧,管理服务也有了缺位现象,如少数敬老院设施维护不善、修缮不及时,厨房、储物间脏、乱、差,给老人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敬老院没有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导致资金拨付到位、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大受影响。办理敬老院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制约瓶颈是办理养老许可证,办理养老许可证的前提条件和重点是消防设施的改造、达标。在同等资金量的情况下,对现有20处敬老院进行合并,集中财力建设中心敬老院,能较好地解决消防设施改造达标、养老许可及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问题。
制定规划,将20处敬老院合并
由此看来,当前“一镇一院”的敬老院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需要。对现有敬老院按区域进行合并,建设打造中心敬老院,集合市、区、镇三级财力、物力、人力,按区域将老人集中起来供养,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能进一步提高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确保老人生活质量,我市开始积极规划建设中心敬老院和探索公办民营模式。在不断协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莱芜市中心敬老院建设改造工作方案》。计划将全市20处敬老院合并为7处敬老院,其中4处中心敬老院,1处敬老院保留,2处敬老院探索公办民营运作模式。中心敬老院根据交通便利、地势平坦、风景优美、治安和生活条件良好的需要进行选址。
按照方案规划,莱城区现有7处敬老院,其中6处合并到口镇敬老院,羊里镇敬老院保留。钢城区现有5处敬老院合并到汶源敬老院。雪野旅游区现有3处敬老院合并到雪野镇敬老院。农高区现有3处敬老院合并到寨里镇敬老院。高新区鹏泉街道敬老院、经济开发区张家洼街道敬老院分别探索公办民营运作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市空巢老人数量还将会进一步增加。这就要求传统养老方式应向社会养老转变,加快中心敬老院建设,能充分整合资源,利用闲置敬老院开展社会化养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建设中心敬老院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