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级老年协会作为村域内普遍存在的自治组织,在农村基层的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由于多年以来无人监管,导致个别村级老协胡作乱为,成为影响农村基层治理的“毒瘤”。2015年,该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仅15亿元,而村级老年人协会资产和非资产收益约7.8亿元,所获得的收益全部归老协所有,严重损害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
2016年8月,该市以治理老年协会资产作为整治的突破口,全域铺开村级老年协会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市4375个老协,已全部完成清查工作;注销账户3625个;移交现金0.66亿元、存款5.7亿元;移交资产4971宗,估值28.9亿元;移交债权1.9亿元、债务1.1亿元。实现“四个100%”,即100%完成老协清查,100%完成老协资金资产清算,100%完成老协账户注销,100%完成资金资产移交村集体;实现“四个零”,即零舆情、零信访、零滋事、零纠纷。全市村级集体共接收资金资产38亿元,平均每个村集体资金资产增加70.3万元。主要做法是:
一、五个步骤摸清家底
一是村级组织“自查”。由村党组织书记牵头,村委会主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村监会主任等人员参与,填写调查报表,建立资产台账,形成自查报告。二是联片驻村干部“核查”。由乡镇(街道)联片包村领导、驻村干部对村级自查结果进行审核把关,并通过村务公开网、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公开。三是乡镇(街道)“审查”。乡镇(街道)成立业务指导组,负责业务指导和结果审查,并报县级有关部门备案。四是县级“抽查”。整合农业、组织、民政等部门力量,抽查调查摸底质量。五是市县“巡查”。市县农村基层作风巡查组对问题老协进行驻点巡查。通过调查摸底,全市5405个村中共有老协4375个,共有资金6.3亿元,其中20%的资金未开设账户;资产估值38亿元,有资产的老协数量占三分之二;近三年总收入约23.3亿元,近三年总支出约为19.7亿元。
二、三个原则明确治理方式
一是收钱收产,剥离不当来源。把老协侵占的村集体资金资产全部收归村集体管理,严厉打击村级老协违规行为。二是盯人盯钱,严防违规行为。紧盯老协会长,会长人选需由村党支部推荐提名,报乡镇(街道)党工委审查同意,同时紧盯老协经费支出情况,避免违规发放。三是不转不扶,防止无序发展。不支持村级老年协会转化为实体化、经营性的经济组织,治理期间严格控制老协到乡镇(街道)和县级民政部门备案登记。
三、三项举措狠抓资产移交
一是归并账户。资金资产移交后,依法取消村级老年协会账户,从重从严打击藏匿资金、私设老年协会账户或坐收坐支资金的行为。二是归还资产。除宗教、宗祠和民间信仰场所外,属村
集体让渡和村集体委托管理的,村集体和老年协会共同建设、老年协会自筹建设在村集体土地或占用村集体公共资源形成的资产,依法移交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三是规范开支。村级老年事业的日常费用统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福利费科目列支,从严控制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老年事业支出的比例。目前全市对43个难以推进的村级老协,抽调纪委、公安、审计等单位力量,驻村成立工作专班,共打击处理了16名不法分子。
四、三道关口确保治理质量
一是注重问题化解。成立督导办和业务组,实行“一周一检查”“一周一通报”“一周一会商”制度,及时收集疑难问题,提出处置建议,统一政策和操作口径。二是注重检查验收。制定村级老协资金资产移交验收标准,严格实行“移交承诺书签字不到位、移交承诺书公示不到位、注销老协账户不到位、应报应审事项落实不到位”四个一票否决的办法。三是注重责任落实。县乡两级成立领导小组,逐个老协成立移交工作组。将专项治理完成情况作为今年县乡两级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纳入部门年度重点工作考核内容。整治以来,市本级开展6次检查,印发6期通报,约谈了工作相对滞后的乡镇(街道)书记15人;县级约谈了139名乡镇(街道)书记、分管领导和联片驻村干部;乡镇(街道)约谈了579名村两委负责人和老协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