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解决民办养老机构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省民政厅在1月20日召开的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再次对养老机构清理整顿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各地采取“四个一批”的办法,逐步加以解决。即:整改一批。对具备改造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进行消防安全改造。2017年,在省级福彩公益金中安排4000万元,按照不低于改造成本30%的比例给予支持。取缔一批。对安全隐患突出、不具备改造价值的未登记民办养老机构,通过属地政府综合执法,坚决予以取缔。疏导一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养老服务补贴力度,以市场化方式引导被取缔的养老机构老人向公办养老机构和依法登记民办养老机构转移,促使隐患大的未登记养老机构尽快关停,同时解决公办养老机构床位闲置问题。新建一批。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省里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新建一批公办养老机构,重点保障特困供养老人、经济困难老人、失独家庭老人,优先安排失能半失能老人入住,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保障作用。
截至3月31日,全省共“取缔”非法运营民办养老机构306所;“改造”不合格养老机构241所;“疏导”老人6537余人;拟在2017年“新建”养老机构117所,其中,公办34所、民办83所,拟新增床位23830张。
各地按照省民政厅提出的“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要求,对本辖区内的各类养老机构全面展开了清查。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各地党委、政府对这次安全整治工作给予高度重视,纳入了当地安全工作重要议事日程。部分地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为做好清理整治非法养老机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长春市政府召开了专项安全整治工作会议;通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成立了安全整治专项工作组,对社会非法运营的民办养老机构展开集中整治。各地民政部门行动迅速,整治落实坚决,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保障有力。
二是部门联动执法。各地对养老机构安全隐患大排查中突出的特点就是多部门强强联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综合执法。白山市、通化县、前郭县等地组织了以民政、公安、消防、安监、卫计委等多部门的联合执法工作组,与当地乡(镇)、街道、社区(村委会)工作人员,对涉老场所进行全面展开排查,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漏一户、不漏一项、不留死角,形成了强大的整治合力。
三是职责分工明确。各地坚决落实“谁主管、谁负责”、“一把手”负总责要求,明确责任人,明确包保对象,并将安全工作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吉林市各级民政局主要领导分别与分管领导和事业单位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状,将安全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通化县政府成立以民政、公安、安监、住建、环保、卫计、市场监督管理局、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为单位的八个工作包保组,对全县非法民办养老机构进行包保,直至成功关停取缔。包保组与业主签订“非法民办养老机构停业协议书”,承诺不再从事非法养老行为。包保组与入住老人、入住老人子女及合法养老机构四方签订“养老人员转移安置协议书”,让入住老人了解目前所入住的养老机构不符合国家养老许可和安全要求,自愿回到家中或选择合法养老机构入住,保证不再入住非法养老机构。
四是整治措施到位。各地迅速行动,执法坚决,成效十分显著。大部分地区做到了该取缔的取缔,该劝退的劝退,能转移安置的立即协助转移老人到合法机构。对需改造升级的机构,立即通知停业整改,妥善安置好老人。对因暂时无法转移或劝退的老人,明确包保单位和责任人,跟踪监管执法,直至关停取缔。据统计,全省共关停取缔的非法民办养老机构306所,其中,长春地区109所,吉林地区15所,四平地区50所,通化地区91所,白山地区10所,松原地区11所,白城地区2所,延边地区14所,梅河口市与公主岭市各2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