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桦甸市总人口45万人,老年人7.7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7.68%。市老龄办坚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致力打造精品工程,推动基层老年协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建有基层老年协会166个,会员4.6万人,实现了市、乡(镇)、村(社区)三级全覆盖。老年协会已成为老年人连接政府的桥梁纽带、为老服务的重要力量,为和谐桦甸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龙头引领,发挥影响力,带动基层老协快速发展
早在2005年就桦甸市成立了市老年协会总会,建设早、起点高、基础好。历届会长及班子成员都是离退休的市级领导和部门有影响力的领导干部担任,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每季度组织一次大型活动,形成了月月有特色、天天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喜人局面。依托优势,抓住机遇,利用市里引进的民间资本新建上东养老服务中心项目,为市老年协会争取到100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和办公场所。市老年协会积极参与管理与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康复理疗和健身服务。率先在全省县级市开通“12349”养老服务平台,并以上东养老服务中心为核心,辐射带动各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发挥作用,构建了全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老年协会场所设置规范、组织管理规范、活动开展规范,影响力逐步扩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在全市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发展中,紧紧抓住这个龙头,并依靠其影响力,引领带动全市基层老年协会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夯实基础,增强凝聚力,扶持基层老协规范发展
重视基层老年协会的基础建设,从建、管、用三方面不断加大扶持指导力度,力求实现共建共享。一是加强协会组织建设。通过群众提名、领导推荐、择优选拔等方式,健全基层老年协会组织机构。各村(社区)的老年协会都是由村(社区)党总支书记或主任兼任名誉会长,同时有一名德高望重、热心老龄事业的老干部任会长或副会长,负责日常工作,还有3-5位有特长、有能力的成员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挖掘各方资源,争取到政府投资用于改建、扩建、新建的老年活动室170个,确保每个协会都有规范的活动场所。三是加强活动资金保障。政府每年划拨市老年协会5万元,社会每年捐助基层老年协会达到2万元,此外还有商务表演、老年意外伤害保险宣传薪酬等,基层老年协会活动经费得到一定的保障。四是加强规范化建设。严格基层老年协会创建标准,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活动室的功能设置、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活动开展的要求。市老龄办筹集10万元资金为各基层老年协会制做了统一的标牌和揭示板,将老年协会章程、六项制度上墙。实行“五簿一册”管理,老年人档案,会议、活动、工作、走访记录簿及台账等规范健全。
三、活化载体,提升吸引力,促进基层老协特色发展
从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入手,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加协会组织。一是开展老年娱乐活动。在乡镇街区,基层老年协会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目前有健身舞、轮滑队、太极拳、秧歌队、广场舞等146个团队,6000余名队员长年活跃在各个广场、健身点和农村老年活动室,已成为展现老年人健康向上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老年武协在全省武术精英赛共获得金、银、铜奖牌125枚。朝鲜族老年协会在省、地区民族舞蹈比赛获得奖项30余项。二是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在乡镇、村、社区成立老年教育点,常年免费办班。内容涉及太极拳、广场舞、保健、心理、法律等,每年培训活动230余次,参与者达4000余人次,多次受到省市表彰。三是开展老年帮扶活动。为空巢、孤寡、特困老人建立档案,吸收爱心人士开展认亲养老活动,开展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维权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帮扶工作,让老人真正老有所依。
四、积极探索,激发创新力,推动基层老协持续发展
针对基层老年协会的性质,在自治管理上,积极探索,引导协会“老有所为”。针对粮食价格下降,农村面临产业转型这一契机,在乡镇农村试行“基层老年协会+”模式,使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参与合作社种植、养殖、果仁加工等项目,给老年协会创收并获取相应薪酬。还为基层老年协会对接了种植中药材、食用菌、果仁加工等合作社模式,充分调动了老年人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桦甸老年协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