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这一轮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的“重头戏”——养老保险综合改革方案正在渐行渐近,预计会在今年内正式公布并实施。这份酝酿了四年多的方案,将对关系到每位参保人切身利益的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完善个人账户以及延迟退休等重要改革作出制度安排。
养老保险又称老年保险,是指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费(税),并形成养老基金,当劳动者退休后支付退休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世界各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有三种模式,可概括为传统型、国家统筹型和强制储蓄型。
我国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及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在资金的管理上逐步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但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也愈来愈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加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隐性债务和个人空账等问题,已使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力不从心;
而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土地保障”功能已日趋退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刚刚开始试点,任务艰巨。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我国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改革与完善对策,是社会保障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2014年1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4年第四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介绍,目前养老保险顶层设计工作已经基本完成,2015年将重点围绕着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等方面,抓紧研究制定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决定》明确,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等情况,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逐步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
中国目前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构架按照人口类型可分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三大部分。中国最初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是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中分离出来的,其后,在制度变革过程中又经历了合并和分离的过程。
据了解到,业内期待已久的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已经进入酝酿出台的阶段。方案将对未来几十年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制度模式、制度体系、运行机制进行全面规划,三个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将进一步确立。
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3月1日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人口抚养比还会发生变化,所以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要未雨绸缪,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采取综合性措施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三个支柱养老金的改革仍面临挑战
事实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各个层次虽然取得了发展,但仍面临各自的困难,制度已经走到了变革的路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目前三个支柱养老金的改革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基本养老保险)的挑战主要是如何提升财务可持续性。包括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划拨国有资产,提高退休年龄等等。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制度的挑战在于,职工参与率很低,参与人数仅为2300万人,且从年环比增长来看,几乎到了停滞的状态。职业年金的制度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如何解决单位缴费虚账的收益率及其替代率的配比问题,如何有效规避制度的委托代理的道德风险进而解决机会成本问题,如何解决系统平台建设与运维的成本问题等。
第三支柱税收优惠政策的挑战是,如何设计出一个能持续保持城乡居民积极参与的激励性与便携性的制度框架,否则,其参与率低下,“多层次”将束之高阁。
今年是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至关重要的一年
2017年4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表示,今年是中国养老保险改革至关重要的一年,养老保险综合改革方案今年是一定要出台的。该方案牵涉到制度的再定位和再完善。一旦它通过了,实施了,大家就可以理解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到底是个什么制度。
郑功成表示,全国统筹的理想目标是一步到位,那样才能真正将沦为地方利益的制度安排恢复为国家利益与全民利益,才能真正解决好制度的公平问题。十年前,我们提出应当尽快实现全国统筹时,地方利益还没有“尾大不掉”,现在则成了一个重大问题。
一方面,有结余的省份基金越来越多,缴费率还偏低,变成了地区的一个重大利益;而另一方面,以东北地区为例,基金收不抵支的规模越来越大,依靠本省力量完全无法解决。现在若要一步到位地实现养老金全国统筹,就意味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多年来享有的偏低法定劳动成本优势将会丧失,而东北地区的负担则可以持续减轻了,这完全符合养老保险制度公正与全国范围内的法定劳动成本应当一致的要求,但因失衡的格局已经积久成为相对固化的地方利益,一步到位实现全国统筹难度就很大。
现在有一个比较调和、妥协的方案,即中央建立调剂金制度,各省都按照一定比例,把养老保险费上缴一部分给中央建立调剂金,再根据各省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进行分配。调剂金的比例会越来越大,随着时间推进,最后变成全国统筹的安排。
以前我反对调剂金制度,因为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筹。那现在为什么赞成呢?因为与其追求现在无法一步到位的目标,还不如支持尽快启动向目标迈进的步伐。这个调剂金制度的建立,应当是全国统筹终于起步了。
它发出的明确信号是,基本养老金制度是国家制度、国家利益,不是地方制度、地区利益,更不应当是损害地区公平竞争和影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它要创造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养老保险制度公平与法定劳动成本公平的社会环境与市场竞争环境,它需要尽快回归到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与竞争公平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为何要延迟退休时间
5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17年出生的人,活到100岁已经不是问题。但问题是,老年人越老越多,养老怎么办?
设想一下,一位男性本科毕业22岁参加工作,到60岁退休,期间工作了38个年头;但是他的养老金可以从61岁取到100岁,结果,缴纳养老金的时间比提取养老金的时间还短。
因此,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警告说,全球“有可能面临历史性的养老金危机”,应对这一潜在危机的办法是,延迟职工退休年龄、奖励在职期间储蓄、调整养老金制度等。
自从20世纪中叶开始,人类的寿命开始加速延长,平均每5年,寿命就会延长1年。按这种速度发展,今年出生婴儿的寿命将会超过100岁,也就是说,他们大都能看到2117年的景象。
日本是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人类长寿数据显示,2007年出生的日本人,有一半能活到107岁。
除了寿命延长之外,低出生率进一步导致了全球的老龄化程度。如今全球65岁以上人口为6亿,到了2050年,这一年龄段人数将高达21亿。
一方面人类越来越长寿、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但与此同时,有一半的老年人却没有养老金,而且在现在长期投资回报率低、生活成本高企的情况下,人类未来将面临养老危险。
一般来说,一个人退休后的养老金主要有几个部分构成:政府层面的养老金制度;企业层面的养老金制度;个人存款。
但是,据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全球有50%的劳动人口在养老制度不太规范的部门和企业工作;同时,有48%的适龄人口无法拿到退休金。此外,目前3%~5%的长期股权投资回报率以及1%~3%的长期债券投资回报率都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加之越来越高的物价,都使得人们投资和存钱难度加大,也都进一步加深养老危机。
因此,全球的养老金(包括政府养老金、企业年金、个人投资、个人存款等)缺口在增加。目前,大多数国家的退休年龄都在60岁~70岁之间,如果假设人们过了退休年龄后都不会继续工作,那么,全球养老金缺口每年将以5%的速度增长,截至2050年,缺口将达到400万亿美元。
其中,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最多国家养老金缺口增速最快,而美国的养老金缺口金额最大,到2050年将达到137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