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资源较少、农民消费能力较弱、消费意愿不强等制约因素,农村养老服务长期以来都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在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政策中,购买服务是各地运用最多的一种政策工具,在农村,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承接主体,这个工具很少使用。
一直以来很多地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逻辑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对象绝大多数是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扶持一些企业进入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等这些企业做大做强了,就会辐射其他非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传统“购买服务”方式,服务对象选择的局限,服务内容大而化之的原则性规定,使得“投入不准”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购买服务这种传统方式。
安庆“贴心之家”的案例从另一个维度告诉我们:第一,养老服务是人人都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保障对象。在现阶段,如果只盯着政府的购买服务,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做大做强。第二,消费意愿是可以被引导的,消费潜力也是可以通过服务的提供被激发的。关键是要拿出老年人能够接受的服务产品出来。第三,企业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商业运作自己生存的。“贴心之家”在运作初期并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资助,当地政府只是抱着开放的心态观察。就安徽而言,农村的公共资源普遍较为匮乏,各地财力也不可能覆盖这么大面积的服务。因此,抱着开放的心态去支持各种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并选择若干优秀案例给予扶持,是较为可行的选择。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的溢出效应值得关注。在大部分中国农村,隐含了代际不公平的家庭关系,其中只有长辈对晚辈单向施惠,而缺少晚辈的回报,赡养老年人的责任伦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贴心之家”的实践证明,可以通过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在农村重构“向善的养老文化”,驱动社会成员用善意和爱心来对待社会中的老年人,促进社会的养老走向爱老、尊老和敬老,树立起不把养老当作一种负担,而是把养老视为一种主动的、乐于奉行的行为。
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安庆“贴心之家”的运作模式还没有解决农村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这个时候,作为养老服务和养老保障的公共供给者,政府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有所作为。比如政府资源,完全可以通过企业搭建的平台精准投入到低收入、失能老年人群体上,这样就形成了良性互动,使更多的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