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乌鲁木齐市区35公里的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闸滩村村委会,有一栋黄砖红瓦、整洁明亮的小楼,这是我市首个农村幸福互助院,是村里老人共同的家。
养老服务勤善为,各族群众乐融融。中华大地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和心灵美德。孝敬赡养老人,让他们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既是家庭美德也是社会公德,这是家庭和睦幸福的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稳定文明祥和的昭示。俗话说:家有老人是个宝,善待老人社风淳。我国古代传诵至今的卧冰求鱼、劈山救母等孝老尽孝的佳话,让尊老爱幼的美质薪火相传。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概言之,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行善蕴美、凝心聚力、团结向上精神的凝聚和核心,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生生不息的向心力和自强不息的奋斗力。正所谓:家好社风淳,社稳国兴旺,国强民安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解决好各族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事情,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为工作归旨。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我国老年事业健康发展,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安已然成为社会新风尚。
众所周知,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之源;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追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归旨。从现实来观察,目前,中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呈现逐步加速趋势。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今,我们各应关注老年服务工作。众所周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作出了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安排部署,对于促进我区养老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做好老年服务工作,首先要持续深化养老服务业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其次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者要履行兜底职责、保障基本需求,繁荣养老市场、提升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群体享受优质养老服务。令人欣喜地看到,农村幸福互助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养老模式,立足于为农村特困老人、五保老人、空巢老人,提供就餐服务、生活照顾、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2014年起,我市集中在农村人口较多、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乌鲁木齐县、米东区、高新区(新市区)建设农村幸福互助院,旨在兜底保障农村特困老人、五保老人、空巢老人的生活。目前,12家农村幸福互助院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另有9家在建,年内投入使用。6月10日,记者来到闸滩村幸福互助院。正值中午,不少老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下棋。走进院里,可以看到配备齐全的食堂、活动室、休息室等,院子一旁就是村上的卫生院,常常有医生护士来给老人免费量血压、检查身体。76岁的马玉珍和82岁的王占林是幸福互助院里唯一的一对夫妻。这对老人白天总是准时来到幸福互助院,有时在干净整洁的大床上眯着眼睛晒太阳,有时和村里其他的老人打打牌。"屋里冬暖夏凉,每天还有专人照顾我们,我们老两口挺满足。"王占林说。来幸福互助院之前,王占林夫妇和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的境遇一样,一辈子种地,拉扯儿女。年纪渐渐大了,不用下地干活了,儿女却没办法陪在身边。闸滩村五保老人马玉霞用"享清福了"形容自己的生活。她说,80多岁了,除每个月能领到900元的五保金外,还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养老服务,心里挺知足的。据乌鲁木齐县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程传广介绍,农村幸福互助院服务对象是农村高龄独居、空巢、特困老人,凡是60周岁以上,经子女申请、老人自愿,与村委会签协议后,就可以免费入住幸福互助院。
融情幸福互助院,撑起养老幸福伞。尊老敬老养老既是社会文明风尚,也是政府之责、社会之义、民众之愿。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百件民生实事之一,农村幸福互助院既是解决我市农村养老问题的成功实践,也是提高农牧区困难群体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如今随着城乡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为老人们撑起了幸福晚年,呈现的是和谐社会各族群众的喜笑颜开;彰显的是市委、市政府持续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相关部署要求,切实关爱老年人的人文关怀。正如乌鲁木齐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于志友所说:通过政府支持、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养老模式,充分利用农户闲置房屋,精心打造,将村里的特困老人、五保户、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集中到幸福互助院,不仅不改变他们原有的人际交往,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式的温暖,消除寂寞和孤独感,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在此,为农村幸福互助院为困难老人撑起养老幸福伞点赞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