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沪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分别以“千家驿站”和“百家品牌”为目标,符合由养老模式“9073”向“9064”调整的趋势,社会对依托机构养老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2、养老机构服务将呈现差异化,北京提出的“试点住房抵押养老”将为老年消费者购买差异化服务提供更强的支付能力。
2015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35.95万,占比30.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3.38万,占比19.6%,老龄化程度居全国首位,北京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3.3万,占比23.4%,65岁以上老年人口214.3万,占比15.9%,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二位。
面对社会老龄化问题,上海率先于2016年9月30日发布《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上海规划”),10月30日北京市审议通过《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北京规划”)。两地规划虽然存在差异,而对于养老机构的发展提出了同样的目标。
在基本养老服务中将养老机构床位要求作为约束条件,明确提出养老床位数量要求
上海规划中明确提出15.9万张养老床位的要求,千名户籍老年人养老机构床位数基本保持在35张以上。
北京规划中提出将实现每千名户籍老年人养老机构床位数动态保持在40张,同时为失能老年人等服务的护养型床位超过总床位的70%。按照2020年北京老年人口数量折算,总量也将达到16万张左右。
对比上海公布的“十二五”期间相关数据,上海至少还需增加近200家养老机构。
“千家驿站”和“百家品牌”规划成为京沪两地养老机构的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上海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9073”养老模式,之后陆续推广至全国。
2010年北京提出了“9064”养老模式,与“9073”养老模式相比,北京的模式更加强调机构养老。
“十二五”期间先前采用“9073”养老模式的城市已开始逐步向“9064”模式转变。“十三五”规划中北京的“千家驿站”和上海的“百家品牌”发展规划都直接指向发展机构养老这一目标。
基本养老保险、医养结合和“住房抵押养老”增强老年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在选择基本服务内容的同时激发其差异化服务需求
北京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本市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保持98%及以上,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老年人养老和医疗保障待遇逐年提高。”
北京规划中还提出了“试点住房抵押养老”的模式,大大提升机构养老消费群体的支付能力,将有助于养老机构实现差异化服务。
上海规划在提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10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75%”目标的同时,还将“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的覆盖率100%”列为约束性条件,旨在实现部分养老机构服务的医保结算,将大大降低机构养老的消费成本。
老龄事业发展后续配套政策将更加突出对机构养老的培育
2016年12月23日出台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放宽外资准入”、“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等任务,未来还将“完善财政支持和投融资政策”,意在打造养老服务“中国品牌”。在推进居家社区养老的同时养老机构也将得到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