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聚焦创新,不断增进老年人福祉 江苏省聚焦老年人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老年关爱服务项目公益创投,今年资金增加到1000万元,至今共扶持了200多个老年关爱服务项目。通过购买服务,以“就近组织”“结对帮扶”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安全守护和谈心交流等志愿结对服务。常州市“邻里守护,守望相助”理念深入人心,苏州市“金阿姨”志愿服务受到老年人点赞,海安县“一助一”结对关爱空巢老人,探索出农村养老新模式。建立老年人“一键通”应急求助信息系统,确保老年人的应急性需求得到及时应答。信息系统以高龄、空巢独居等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对象,确保定期电话回访和上门回访,为老年人构筑了一道安全屏障。
福建省:推进老年优待融入老年照顾服务项目 福建省老龄办积极将老年优待融入老年照顾服务项目。将老年优待列入《“十三五”福建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优化老年社会环境”章节中。在《加快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十条措施》《进一步促进养老机构健康发展十条措施》等政策措施中,分别提出“为有需求的列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的老年人免费配备防走失环,提供实时定位、紧急呼叫、运动轨迹、安全区域等辅助服务”“对入住养老机构的低保对象、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的完全失能老年人,按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等与优待内容相关的政策。
贵州省:拓展老年人优待项目 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2016年,贵州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贵州省老年人优待办法》,明确提出,政府投资主办的旅游景区、公园等场所免费向省内外60周岁以上老年人开放,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可以有1名陪护人员免费进入;老年人在医院门诊就医享受挂号、就诊、化验等优先服务;医疗卫生机构在为辖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免费体检和健康指导基础上,每半年还为辖区90周岁以上老年人开展1次上门健康巡查;建立分散供养的特困供养人员、高龄独居老年人联系制度,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及时提供帮助和救助等优待内容。同时,在交通出行和文体休闲方面明确规定,外省籍老年人可同等享受部分优待条款内容,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陕西省:加强督促检查 抓好优待落实 在老年优待工作中,陕西省各级通过召开协调会议、跟踪督办等措施,不断强化老年优待政策落实。咸阳市老龄办协调民政局和财政局领导组成督查组,督查全市老年优待服务工作;西安市聘请专业机构监督老年优待服务工作。各级政府将落实《老年人优待服务办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得力措施,筹措配套资金,增加工作力量。榆林市招录了296个公益岗位人员补充到县(区)老龄工作队伍;汉中市南郑县22个乡(镇)都成立了老龄工作办公室,做到有领导分管、有专干办事、有办公用房、有经费保障;延安市为了使优待政策落实有效,由市政府协调、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责任。
辽宁省: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创建舆论氛围 辽宁省老龄办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敬老文明号”创建的良好氛围。在《辽宁日报》《辽沈晚报》等报刊开辟专栏,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开设“美丽清晨”频道,辽宁电视台对创建典型事迹和经验进行系列深度宣传报道。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同时利用村头巷尾、公共场所和社区建筑围挡、宣传橱窗及建设主题围廊,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内容及服务标准的宣传。紧抓春节、元旦、老年节、营口“望儿山”母亲节等有利时机,充分宣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典型事迹。与此同时,老龄办与司法厅联合举办“普及老年法沿海行”活动,与辽宁邮政公司举行了老年广场舞大赛,以多种文艺形式,宣扬敬老爱老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
重庆市:扩大行业联创 弘扬孝亲敬老文化 重庆市认真组织“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成效明显。全市把创建活动引向银行、公安、交通、燃气、电力等窗口服务行业,通过看现场、查资料、开座谈会、深入老年群体了解情况等工作方式指导活动的开展,使活动开展和企业发展、企业荣誉结合起来。重庆燃气江北分公司五里店服务站精心打造为老服务示范品牌,在醒目位置统一张贴敬老标识,在服务台配备老花镜等便民物品。服务站的志愿者团队建立了“爱心帮扶台账”,针对残疾、独居老人开展定期看望和走访,把温暖和方便送到老人心中,提升了企业的服务,丰富了企业工作的内涵。
杭州市:增强创建实效 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杭州市不断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有成效。将第三方评估引入创建全过程,把考评工作与全面真实掌握创建的成效有机结合,创建工作科学、公正、透明,探索以法规的形式强化确立“敬老文明号”的工作规范。在此基础上,在全国出台首个“敬老文明号”创建地方标准,并于2016年9月1日正式实施。邀请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顾问或社会监督员,加强对第一轮获得命名的单位和本届创建单位的视察调研,督促创建单位及时公开创建信息,要求组建“内审员”“外审员”队伍,加强日常创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工作中必须做到“三亮”(即亮牌、亮举措、亮热线),接受公众监督。
厦门市鼓浪屿街道:“三师共管” 认真履行优待老年人义务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2124位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根据健康情况分为“红、黄、绿”三类,分别配备“三甲医院专科医师、中心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形成“三师共管”模式,确保精准服务到每个老人。对患病老人,以家庭病床的形式,上门提供医疗、护理、康复服务。对需要临终关怀的老人,上门提供延续性的医疗、护理等一系列的生命支持服务。中心还与医院签订协议,由医务人员对辖区居民“包片”服务,每户都有了“家庭医生”。为方便老人转诊,专门派出一名护士常驻第一医院,设立“鼓浪屿户籍居民接待点”,为转诊病人开设绿色通道,帮助就诊时提前预约、全程陪同检查。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让老年人感受金融“温度”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通过建设“小而精”的社区银行,为老年客户打通银行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做好老年客户服务,根据实际需求与偏好,对社区银行予以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将营业时间延迟到晚上八点,通过错时服务模式给老年客户办理金融业务提供便利;有针对性地梳理社区老年客户需求,主要提供日常消费、房产按揭、子女留学教育、旅游出行等与客户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增设儿童游乐区,配置了血压计、血糖仪等医疗设备,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的便利;社区支行广泛与所在社区合作,积极参与组织尊老、爱幼、助贫、扶困等社区公益活动,融入社区与居民的生活,让金融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