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每一位老年人的基本需求。然而,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在贵州,人口老龄化也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截至目前,贵州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554.2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59%,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105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8.9%。“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多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
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如何让养老族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2017年以来,贵州省在“医养结合”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助力“老有颐养”再升级。
政校企三方合作:贵州首家老年护理院落地贵阳 从贵阳市中心驱车近40分钟,即到达云岩区中心敬老院。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的敬老院大楼周围,随处可见繁花绿草,亭台楼阁。
敬老院内,不仅有高规格的星级养老客房、康疗馆,还有百花园、祖孙乐儿童乐园、综合室内运动馆及颂恩堂、禅室等完备的配套设施。
“这里环境好,医生、护士的服务态度也不错,我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也解放了年轻人的生产力。”治疗室内,正在四肢功能床上进行锻炼的郁桂芬说。
郁桂芬今年57岁,患有多发性神经炎,下半身基本无法自主活动,过去在家住,女儿要上班。为了减少给年轻人的麻烦,经常一躺就是一天,日子几乎“数着秒熬”。自从2016年8月来到敬老院,她不仅结交了很多“老伙伴”,每天在四肢功能床上两个小时左右的锻炼对自己的康复也有所助益。
“我们希望到这里来的老人不仅能够老有所养,更能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从事养老工作30多年,现任云岩区中心敬老院院长的杨蔚说。
作为贵州首家挂牌的老年护理院,2016年初,云岩区中心敬老院与云岩区政府、贵阳护理职业学院签订深度合作协议,构建了“政、校、企”合作平台,三方通力合作,让敬老院从单一养老模式朝专业养老护理、慢病管理、疾病康复、心理护理、临终关怀、服务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多功能健康养老新模式转变。
“我们老年护理院的建成运营,为医养结合构建了坚实基础。”据杨蔚介绍,在目前敬老院的300张床位中,有100张床位为医疗床位,这些床位与医院病房无异,老人可以在房间内接受专业的治疗。而不久后,楼下的医院也将正式开业。届时,老人们将可以真正过上楼上颐养、楼下康养的生活。
多渠道探索:“医养结合”有效推进 “医养结合”模式,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集医疗、养老、康复为一体,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实现健康养老与疾病救治相结合,为老人持续提供服务。
“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也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途径。”贵州省民政厅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许家豪说,从2011年国家发改委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以来,贵州省共向中央争取5.61亿元资金,支持55个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和3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争取到国家发改委中央专项建设基金11.12亿元,重点支持104个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同时,成功将贵阳市、铜仁市列入国家级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遵义市列入国家第二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
“目前,贵州省已经明确健康养老产业调度项目30个,项目总投资136.35亿元。已开工项目19个,完成投资5.61亿元。”许家豪说。
除了加强基础建设,贵州还按照“政府主导、各司其职、合同管理、动态监督”的机制,将老年教育、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项目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范围。作为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目前,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均开展了“云健康”养老信息化服务试点工作,为老人提供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全方位动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