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确立较晚,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才得以建立。虽然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较晚,但并未表现出后发优势,反而因历史原因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与城市相比,中国农村长期缺少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老农保”)才开始在部分农村地区实行。但因为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老农保在1999年进入停滞与整顿时期。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2011年,国务院决定加快新农保试点进度,并决定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试点。截至2012年7月1日,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已全部开展新农保和城居保工作。2014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计划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合并。
与老农保不同,新农保采取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并且为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人提供基础养老金。自新农保试点开始至今,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已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无论推行速度还是范围都超过了老农保,而且受到了广大农村群众的好评。新农保成功嵌入农村社会,并被农民接受,成为农村多元养老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新农保的推行还对农村的养老模式、养老风险、劳动力供给、消费、贫困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新农保及其之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以及其养老保障能力却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甚至提出了“新农保能否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疑问。许多研究分析认为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与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偏低,低于适度水平,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甚至认为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仅靠中央财政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只能勉强维持其生存,有时连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还有学者精算发现,新农保制度所提供的养老金不能满足“老人”“中人”和大部分“新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当然也有研究从替代率的角度探讨新农保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及其养老保障能力。
已有研究表明,当前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及其养老保障能力与农民的参保意愿、参保行为以及农民提高缴费档次的意愿相关。因此适度的养老金待遇事关农民的持久缴费,事关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养老金待遇在何种水平才算适度呢?社会养老保险一般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所以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应以满足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标准。那么农村老人到底需要多少养老金呢?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金数量是多少呢?这些都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尽管已有研究开始从农村老人需求视角测算新农保养老金对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的保障程度,探讨养老金的待遇调整机制,但是少有基于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也少有对影响农村老人养老金需求数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研究使用了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效应研究”课题组2014年9月至12月对湖北省农村地区的实地抽样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60周岁及以上的农村老人。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县(市)、乡(镇)、村,湖北省共抽取3个县(市),每个县(市)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4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24个样本。调查共抽取了3个县(市)9个乡(镇)36个行政村的864个样本。调查均由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组成的调查小组分赴各乡(镇)进行入户调查,调查质量较高。调查共发放问卷约860份,收回有效问卷810份,有效收回率约94%。
样本的基本特征如下: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为56.9%,女性为43.1%;年龄集中在80岁以下,其中60-69岁的比例最高,为45.2%,其次为70-79岁,比例为41.1%,80岁及以上的比例最低,仅为13.7%;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最高,为44.9%,小学为41.5%,初中为11.0%,高中/中专/技校仅占2.6%;身体健康状况中,“很差,不能自理”的占1.4%,“较差,但可自理”的比例最高,为38.8%,认为“一般”的占30.7%,认为“较好”的占25.3%,而认为“非常好”的仅占3.8%。
三、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能力评价 这里基于抽样调查数据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评价当前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能力。客观方面主要通过计算养老金对农村老人消费支出的贡献来评价,主观方面则直接询问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保障能力的评价。
1.客观评价:养老金对农村老人消费支出的贡献
首先来看农村老人的消费支出水平。消费支出从内容上分,包括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和非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一般包括“衣、食、住、行、用”等几个方面。表1显示的是农村老人消费支出水平各个方面的统计数据。通过对农村老人消费支出水平的统计分析发现,个人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的均值为3170.737元/年,平均每月264.228元,个人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包括“个人食品支出”“个人服装支出”“个人购房、建房、租房支出”“个人居住支出”“个人耐用消费品支出”“个人快速消费品支出”“个人交通通讯支出”等。在此基础上增加“个人教育支出”“个人文化休闲娱乐支出”“个人医疗支出”“个人人情送礼支出”“个人赡养及赠予支出”等形成个人生活消费总支出,均值为6156.293元/年,平均每月513.024元。可以看出农村老人个人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仅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51.5%,说明农村老人非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比例过大。
表1进一步显示,“个人医疗支出”的水平是最高的,均值达到了1508.736元/年,可见医疗支出已经成为农村患有疾病老人最大的消费支出。当然,“个人医疗支出”的标准差也较大,达到了4451.318元/年,说明不同老人之间医疗支出的差异较大。其次是“个人食品支出”,均值达到了1473.467元/年,但是这一支出水平并不算高,如果按照一年365天计算,每人每天食品消费支出均值仅4.037元/天。农村老人“个人食品支出”之所以较低,与农村老人的食品消费来源高度相关。我们的调查显示,农村老人平时吃的蔬菜“全部自产”的占到了50.7%,“大部分自产”的占到了31.0%,另外,农村老人平时吃的主食(米、面)“全部自产”的占35.4%,“大部分自产”的占21.4%。农村地区极强的食品自给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老人食品消费现金支出的水平。其他接近1000元/年的消费支出包括“个人人情送礼支出”和“个人快速消费品支出”,均值分别为974.710元/年和900.193元/年。还有“个人居住支出”“个人交通通讯支出”“个人购房、建房、租房支出”“个人服装支出”“个人耐用消费品支出”“个人文化休闲娱乐支出”“个人教育支出”“个人赡养及赠予支出”,均值分别为408.145元/年、272.570元/年、263.827元/年、116.362元/年、82.474元/年、71.915元/年、54.574元/年、29.321元/年。
再来看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人消费支出的贡献率。这里用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收入占农村老人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表征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人消费支出的贡献。表2显示了农村老人实际养老金收入以及当前70元/月标准基础养老金对其消费支出的贡献情况。统计显示,农村老人个人实际养老金收入占其个人生活消费总支出比重的均值为21.5%,也即养老金平均来说可以应对农村老人个人消费总支出的21.5%;个人实际养老金收入占其个人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的均值为37.3%,也即养老金平均来说可以应对农村老人个人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的37.3%,接近四成。在调查时,当地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标准为55元/月,而2015年1月14日,人社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通知》,决定从2014年7月1日起,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在原来每人55元/月的基础上增加15元/月,提高至每人70元/月。因此,这里进一步按照平均每人70元/月的标准测算社会养老保险对当前农村老人消费支出的贡献。测算结果显示,如果按照基础养老金70元/月的标准计算,基础养老金收入将占农村老人个人生活消费总支出的27.2%,占农村老人个人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的47.0%,接近五成。
总体来看,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并不能应对农村老人的全部生活消费支出,而对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或者说对农村老人的“衣”“食”“住”“行”“用”则应对较多。在基础养老金标准调整到70元/月以后,甚至可以应对农村老人近五成的基本消费支出。当然,农村老人处于生命周期的后期,随着年龄的增加消费状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图1显示,农村老人的个人生活消费总支出水平和个人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水平随着其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所以,这里将农村老人按照年龄分为三个群体,分别是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然后计算养老金对处于不同年龄段农村老人群体消费支出的贡献。表3显示,农村老人实际养老金收入占其个人生活消费总支出比重在60-69岁群体中为15.6%,在70-79岁群体中为22.0%,而在80岁及以上群体中达到了40.1%;而农村老人实际养老金收入占其个人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在三个年龄段群体中分别为29.3%、35.2%和70.4%。如果按照70元/月标准基础养老金计算,基础养老金对农村老人消费支出的贡献在农村老人的不同年龄段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对80岁及以上群体,70元/月标准基础养老金占个人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近九成,达到了88.5%。也即,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对农村老人消费支出的贡献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是对高龄老人消费支出的贡献极大。
2.主观评价:养老金的养老保障能力
首先,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可程度很高。表4显示,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民有非常大的好处,非常有必要”的比例超过一半,达到了53.5%,认为“对农民有一定的好处,有必要”的比例达到了42.8%,两者合计高达96.3%,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农村老人都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民有好处,是非常有必要的。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民好处不大,可有可无”的比例仅3.7%,且没有人选择“对农民根本没有好处,根本没必要”一项。虽然农村老人普遍认可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必要性,但是却普遍认为当前的养老金待遇偏低,认为目前养老金“待遇比较低”的比例高达45.6%,认为“待遇很低”的占5.3%,认为“待遇一般”的占40.9%,而认为“待遇比较高”的仅占8.1%,认为“待遇很高”更是仅占0.1%,总体来看农村老人对目前养老金待遇的评价较低。
其实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目前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并不能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可以说“保基本”的目标并未实现。表4显示,认为目前的养老金“完全不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比例为11.9%,认为“很难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比例为73.2%,两者合计85.1%。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农村老人并不认同养老金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虽然绝大多数农村老人并不认可当前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对其基本生活的保障作用,但是却比较认可养老保险在改善老年贫困人口生活方面的作用。认为当前的养老保险在改善老年贫困人口的生活方面“作用非常大”的占10.2%,认为“作用较大”的占48.8%,两者合计接近60.0%,而认为“作用较小”和“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的比例合计仅15.3%。其实养老金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和养老保险改善老年贫困人口生活方面的作用均是表征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保障能力的具体变量,分别表示社会养老保险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和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表4显示,虽然大多数农村老人并不认同社会养老保险较高层次的养老保障能力,但是却比较认同其较低层次的养老保障能力。
四、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金数量及其影响因素 1.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金数量
既然绝大多数农村老人认为目前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难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那么到底多少养老金才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呢?调查统计显示,有26.4%的农村老人认为每月100元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有18.8%的认为每月200元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23.5%的认为每月300元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4.8%的认为每月400元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10.4%的认为每月500元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进一步的统计结果显示(见表5),农村老人认为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金均值为每月267.259元,标准差为197.969元,中值为200元,众数为300元。这一结果与前文表2计算的农村老人基本生活消费支出(264.228元)接近。
(1)分析框架。影响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因素包括客观方面的因素与主观方面的因素。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禀赋特征、所在家庭禀赋特征以及地区特征,也可以分为人口社会特征、经济特征、地区特征等几个维度,但实质上都是探讨具有不同禀赋特征和处在不同地区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资料消耗能力或生活质量。农村老人不同的基本生活资料消耗能力或生活质量将影响农村老人对养老金的需求数量。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为农村老人的养老风险感知。社会养老保险的目的在于应对老年人生活面临的风险,所以老年人生活面临的风险越多,其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就越强烈。农村老人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但其中的经济支持是最基本的,是社会养老保险可以直接应对消减的。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主要针对农村老人经济支持的社会政策,又会间接影响农村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表现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以通过提升农村老人的经济状况,改善代际关系及夫妻关系,从而促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改善。农村老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风险可以操作化为经济依赖、生活自理和决策依赖,因此农村老人的养老风险感知又可以分为经济依赖风险感知、生活自理风险感知、决策依赖风险感知三个方面。农村老人感知到的养老风险越强烈,那么其越可能需要更多的养老金去化解风险。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养老金数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见图2。
图2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养老金数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
(2)变量选择。这里的因变量为养老金需求数量,即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金数量,为连续变量,来自问卷中的题目“您觉得,每个月大概多少钱(养老金)可以满足您目前基本生活的需要?”自变量包括农村老人个体禀赋特征、农村老人所在家庭禀赋特征、所在地区特征及养老风险感知。农村老人的个体禀赋特征主要有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健康状况、个人基本消费支出等;农村老人所在家庭禀赋特征主要包括常住人口数、子女数量、子女家的经济状况和居住方式;所在地区特征主要有距集镇的距离、距县城的距离和所在乡镇经济状况;养老风险感知是指农村老人对自我养老中可能存在风险的感知状态,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6。
(3)模型选择。因变量养老金需求数量为连续变量,所以拟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为:yi=α+λxi+ε
上式中,yi为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金数量,α为常数项,λ为回归系数,xi为自变量矩阵,ε为随机误差项,代表没有观测到的因素。
(4)回归结果分析。利用SPSS17.0软件,对影响农村老人养老金需求数量的因素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根据研究需要并结合使用逐步回归法,得到了8个回归模型(见表7)。模型1放入了农村老人个体禀赋特征变量,模型2和模型3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了农村老人所在家庭禀赋特征变量。模型2的居住方式变量以多代同堂为参照,而为了进一步检验居住方式变量影响的差异,模型3中的居住方式变量以寡居为参照。模型4在模型2基础上增加了所在地区特征变量,模型5在模型4基础上增加了养老风险感知变量,而模型6、模型7和模型8则是在模型4基础上,分别增加了经济依赖风险感知变量、生活自理风险感知变量、决策依赖风险感知变量。模型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结果显示,解释变量的容差基本都在0.6以上,方差膨胀因子也均小于10,说明所选择的解释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第一,农村老人个人禀赋特征的影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农村老人的个人禀赋特征对其养老金需求数量有一定的影响。模型1显示,个人禀赋特征中性别、年龄和个人基本消费支出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性别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村老人的养老金需求数量,即相对于女性老人而言,男性老人对养老金的需求更多。可能因为在农村家庭中,男性老人基本生活资料消耗水平高于女性老人,尤其是在“食”方面高于女性老人。另外,男性老人相对于女性老人,更可能有抽烟和喝酒的习惯。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男性老人抽烟的比例为57.0%,女性老人抽烟的比例仅11.2%;男性老人喝酒的比例为40.1%,而女性老人喝酒的比例仅为12.0%。年龄变量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农村老人的养老金需求数量,即农村老人的年龄越大,那么其需求的养老金数量越少。可能因为年龄越大的农村老人相对来说对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耗越低,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低,所以对养老金的需求数量也越少。个人基本消费支出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金需求数量,即农村老人的消费支出水平越高,其对养老金的需求越多。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收入很大程度上是应对农村老人消费支出的,所以消费支出,尤其是基本生活消费支出越高,其对养老金的需求自然越多。在模型1中,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在农村老人所在家庭禀赋特征、地区特征以及养老风险感知变量逐渐放入模型的过程中,性别、年龄、个人基本消费支出变量的影响显著性并未消失,受教育年限变量的影响也未变得显著,说明它们对因变量的影响比较稳定。而健康状况变量的影响在模型1中不显著,在其他模型中则均显著。模型2-8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健康状况变量均显著负向影响农村老人的养老金需求数量,即健康状况越好的农村老人,其对养老金的需求越少,而健康状况越差的农村老人,则对养老金的需求越多。
第二,农村老人所在家庭禀赋特征的影响。由模型2、模型3与模型1的比较可以看出,当加入农村老人所在家庭禀赋特征变量后,模型2和模型3调整的R2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由0.054提高到了0.076,这就说明反映农村老人所在家庭禀赋特征的变量对其养老金需求数量有较强的影响。模型2和模型3显示,在农村老人所在家庭禀赋特征中,常住人口数、子女家的经济状况、居住方式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常住人口数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村老人的养老金需求数量,即所在家庭常住人口越多,那么农村老人需要的养老金越多。子女家的经济状况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村老人的养老金需求数量,也即子女家的经济状况越好,那么农村老人对养老金的需求越多。可能因为子女家的经济状况越好,那么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可能越多,老人的生活质量可能被抬高,从而为了维持相对较高的生活质量,就需要更多的养老金。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子女家的经济状况越好,农村老人个人收入中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供养的比例越高,农村老人所在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老年人群体中也更可能处在相对较高的层次。再来看居住方式的影响:模型2显示,寡居变量和与配偶独居变量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向通过了检验;模型3则显示,与配偶独居变量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负向通过了检验,多代同堂变量则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负向通过了检验,也就意味着寡居的农村老人对养老金的需求最多,与配偶独居的次之,而多代同堂的最少。多代同堂的农村老人之所以对养老金的需求量最少,可能因为多代同堂情况下,子代会对农村老人进行支持,从而使老人消费支出降低。与配偶独居的农村老人对养老金的需求数量相对寡居的农村老人要低,可能因为一些消费数量因消费人数的增加而边际递减。
第三,地区特征的影响。模型4在模型2的基础上增加了地区特征变量。模型4调整的R2相对于模型2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就说明反映地区特征的变量对农村老人养老金需求数量有较强的影响。模型4显示,距集镇的距离、距县城的距离、所在乡镇经济状况等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距集镇的距离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农村老人的养老金需求数量,即农村老人居住地距集镇(经济中心)的距离越远,那么其对养老金的需求水平越低,反之农村老人居住地距集镇(经济中心)的距离越近,那么其对养老金的需求水平越高。集镇往往是农村的经济中心,农村老人的生活用品及食品大部分从集镇获得,所以距离集镇较近显然可以刺激消费,也就会提高农村老人对养老金的需求。距县城的距离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农村老人的养老金需求数量,即农村老人居住地距离县城的距离越远,那么其对养老金的需求水平越低,反之亦然。这可能因为农村老人居住地距离县城越近,经济水平相对更好,生活质量相对较高,另外农村老人居住地距离县城越近,农村老人更可能到县城进行消费,即更可能有较大的消费。所在乡镇的经济状况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村老人的养老金需求数量,即农村老人所在乡镇经济状况越好,那么其对养老金的需求越多。所在乡镇经济状况较好,可能意味着当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也较高,所以农村老人对养老金的需求也较多。
第四,养老风险感知的影响。增加了养老风险感知变量的模型5相对于模型4,调整的R2进一步提高到了0.134,说明养老风险感知变量有助于解释农村老人的养老金需求数量。养老风险感知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村老人的养老金需求数量,也即农村老人对养老风险的感知越明显,那么其对养老金的需求越多。这里将养老风险感知操作化为经济依赖风险感知、生活自理风险感知、决策依赖风险感知。模型6、模型7、模型8即是在模型4基础上分别放入经济依赖风险感知、生活自理风险感知、决策依赖风险感知变量。这3个模型调整的R2均高于模型4,且经济依赖风险感知、生活自理风险感知、决策依赖风险感知变量的影响均显著,且方向为正,意味着农村老人在经济依赖、生活自理、决策依赖等方面的风险感知越明显,那么其对养老金的需求也越多。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了解当前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能力以及农村老人对养老金数量的真实需求,有助于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考察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能力,并进一步分析农村老人对养老金需求的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通过对农村老人消费支出水平的统计分析发现,农村老人个人生活消费总支出的均值为6156.293元/年,平均每月513.024元;农村老人个人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的均值为3170.737元/年,平均每月264.228元。从客观上看,2014年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平均来说可以应对湖北省农村老人21.5%的生活消费总支出和37.3%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如果以当前70元/月的标准计算,基础养老金平均来说可以应对湖北省农村老人27.2%的生活消费总支出和47.0%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同时,养老金占农村老人消费支出的比重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是占高龄老人消费支出的比重极大。从主观上看,虽然农村老人认为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对其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却普遍认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偏低,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能力不足。
第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农村老人认为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金均值为267.259元/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对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耗能力或生活质量的不同导致农村老人对养老金需求数量的差异,而农村老人的养老风险感知状况也直接影响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金需求数量。对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耗能力越强或生活质量越高的农村老人,其对养老金需求的数量越多,而农村老人对养老风险的感知越强烈,则其对养老金需求的数量越多。
从新农保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对农村老人的保障能力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实地调研数据的分析,认为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当前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尚不足以应对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要满足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最根本的是提高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自新农保在农村试点实施以来,国家层面对基础养老金待遇仅进行过1次调整,而且仅提高了15元,即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月55元提高到70元。但是养老金调整的幅度和灵敏度不及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因此需要建立基础养老金调整的长效机制,使得基础养老金的调整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相适应。其次,创新激励机制,提高财政对居民缴费的补贴,鼓励居民选择较高档次缴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在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时领取足够的养老金去应对其基本生活需要。从全国来看,农民个人具备新农保的筹资能力,但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采取象征性参保缴费的策略,绝大多数农民选择了最低档次缴纳养老保险费,这将导致其在满60周岁后领取的养老金水平偏低。为鼓励农民缴费,需要提高财政对居民缴费的补贴,且宜将固定补贴模式改变为比例补贴模式,即根据缴费的比例进行补贴,多缴多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