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金融 > 其他
"以房养老"路在何方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2017-09-06

  如今,"养儿防老"已不再是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唯一选择。盘活自己手中的资产,用自己创造的财富安度晚年,成为了部分老年人的养老新方式。近日,江苏保监局、南京市金融办、南京市民政局联合召开南京市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推进会,会议公布了《南京市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方案》,并进行了幸福房来宝首单签约仪式,保险版"以房养老"正式落地南京。也正基于此,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又成为了热议话题,重新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其实,早在2014年7月1日,保监会就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正式开展了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这也意味着保险版"以房养老"正式开闸。如今,3年多过去了,"以房养老"政策实施给出了阶段性答案:截至7月底,全国共有65户家庭90位老人完成承保手续,其中无子女家庭32户,有子女家庭33户,参保老人平均年龄为71岁。可以看出,"以房养老"似乎一直并未广泛推开。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以房养老"试水出现水土不服?这种养老模式又能否顺利发展下去?诸多疑虑无疑给保险版"以房养老"带来了种种不确定性。
  
  产品设计以人为本
  
  所谓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60周岁以上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人,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等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从试点情况来看,日前,全国只有幸福人寿一家保险公司开展此项业务。据悉,幸福人寿推出的国内首款保险版"以房养老"产品名为幸福房来宝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A款。该产品主要从老年消费者的立场和角度研发设计,力争满足孤寡、无子女、失独等特定群体老人的"以房养老"需求,是一种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养老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后,可继续住在原有房屋中选择居家养老,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保险金直至身故。满足了老人"居家养老+提高老年生活水平+终身领取"三大需求,得到了参保老人的高度好评。截至2017年6月30日,共有154人(108户)投保,房产抵押总结超过2亿元。在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家庭中,月领5000元-10000元的居多,最高的一户月领养老金近3万元。对于老百姓最关心的房价涨跌和房子未来归属问题,"幸福房来宝A款"为非参与型"以房养老"产品,即保险公司不参与分享房产增值收益(未来房产增值部分将归属继承人),但承担房屋下跌风险和长寿给付风险。在投保后老年人即可终身领取固定养老金,不受房价下跌的影响;在老人百年之后,其子女或指定继承人将有优先权赎回房屋,或交由保险公司处置房产,在偿还保险公司费用后如有剩余将归属于继承人。幸福人寿董事长李传学介绍,为了加强对老年人的权益保护,老人在投保"幸福房来宝A款"时会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并有律师在现场见证,有子女的老人投保时还须由子女出具书面同意书。除此之外,一般保险产品的犹豫期是15天,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犹豫期设置为30天,让老人有更多时间考虑清楚。
  
  传统观念或成隐忧
  
  尽管从概念理解,"以房养老"是改善老年人晚年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选择。但从实际应用来看,在3年试点参保不足百人的尴尬现状背后,或许隐藏着传统观念如子女是否同意、国人将房产视为家的载体、房产要传给子女等潜移默化带来的影响,以及一系列围绕"以房养老"保险产品中,房产和获益之间是否成正比的担忧。对于国人传统观念导致"以房养老"的现状尴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表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哪怕只有一部分老年人能够接受这个模式,"以房养老"的市场就非常值得期待。陈秉正认为,从根本来看,观念制约不会影响"以房养老"市场的发展。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加之"421"家庭模式越发难以应对日益巨大的养老需求,老年人养老势必要更多依赖社会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而"以房养老"模式就在其中。
  陈秉正还表示,"以房养老"模式如果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应对民众加强宣传引导,促使民众更好地理解这种新型的养老观念。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则需要对市场进行认真研究,做好产品设计以及对产品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相关风险进行分析和管控,否则,金融机构也不敢贸然进入这个市场。此外,陈秉正认为,住房反抵押贷款既属于贷款业务,又包含了养老年金的功能,即兼具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产品功能和保险产品功能。"因此,对于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方面,就应该将准入门槛上予以放开,以进一步培育和促进市场主体的增长和发展。"陈秉正说。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