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背景下,国家提出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企业,鼓励企业建立连锁化、集团化、品牌化、特色化、规范化的发展格局。政府的力挺,产业的热情,将养老产业发展推送上快车道,产业链长、覆盖面积广阔、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养老服务产业群正在加快形成。作为养老产业起步较早地区,大连这一年来的变化值得关注和思考。与全国医养融合机构联盟副主席、大连老龄产业联合会秘书长王法全的一番交谈,更是把诸多变化总结梳理得更加清晰。医养结合迅速落地开花。医养结合试点政策化解了养老市场曾经的一大痛点——很多人不敢走进养老院,就是因为医疗无法配套。一年里,不论传统型养老院,还是新型养老社区,或者居家养老网络,都迅速与医疗机构进行了对接,并落地了一大批适应各自情况的医养结合体。
居家、社区养老网点越来越密集。去年老博会期间,连锁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还是个新事物,然而一年间,各品牌纷纷布局,麦芽糖由两家服务中心发展到了20多家,日医如今开设了七八个服务中心……几乎在所有社区都有了档次不一的服务机构,虽然这方面管理还有待加强,但开放的市场对于品牌的优胜劣汰无疑大有好处。
实力型投资者加盟。今年老博会上,多了几个实力较强的本地新面孔,他们都是由其他产业转型而来的。优意养老前身是一家家居企业,看好适老化家居领域;东润养老布局红旗镇工业园区;中合新桥则从居家养老开始布局五大板块。虽然这些新面孔的稳健发展仍然是后续大课题,但实力型投资者的加盟,无疑将拉升行业整体水平。观望者更加热情与急切。与实力型投资者相随的,是更多看好养老产业却仍在考察的人们。从产业联合会一年来的咨询数量来看,观望者的热情越来越高。但是从选择和规划看,很多观望者对于老龄产业的核心问题了解粗浅,属于带着想象投入市场。
人才瓶颈问题凸显与品牌意识不足。高速发展带来了深刻变化,却也显示出了突出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养老人才,包括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的供应瓶颈问题凸显。大连虽然有大职院等多家培训机构,但仍然满足不了需要。养老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服务行业,没有长期的浸淫、专业训练和充分的心态准备,即使入行也无法走远。此外,产业整体品牌意识不足的问题也比较严峻。
产业联合会将承担更多责任
2016年老博会之后,大连养老市场掀起了一轮产业对接热,国外机构看好国内市场,外地品牌与大连机构商谈,平台的成功搭建促成了很多合作。这其中,产业联合会承担了重要的沟通人和对接人角色。
一年里,产业联合会组织大连媒体和产业人用一个月时间敞开大门互相走访;全国几十家相关产业协会或组织来到大连走访学习;产业内大大小小的交流分享会也组织了很多场。
然而,王法全认为,从未来的需求反推,联合会需要承担起更多责任,包括定期发布动态信息、调查数据,进行创业指导,引导行业内市场细分等等。联合会已经与大连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了大连老年事业发展咨询研究中心,日后将以更加科学的调查数据指导行业发展。
评选“2016年大连老龄事业产业大事记”的时候,联合会曾经把“2017年”称为大连老龄产业步入市场时代的“元年”,如今,这个“元年”带着满满的阅历,即将交出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