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龄社会,如今已实实在在地来到我们的身边。如何养老,是每位老人关心和关注的话题。在这其中,机构养老作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一种补充,已成为一种趋势。那么,老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情况如何?市民对机构养老持什么看法?这一养老模式有哪些利弊?发展前景如何?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走访。
讲述:“我们开心,孩子们也就放心了”
早晨五点多准时起床,六点去跳广场舞,活动一下关节。午饭过后小憩一下,然后下下棋、玩玩麻将,和老伙伴聊聊天。如果想找点事情做,可以到厨房帮帮忙……记者在市永乐老年公寓见到了刘发生和李玉珍两位老人,这是他们在养老机构一天的生活。刘发生和李玉珍是住在公寓里的一对老年夫妻。见到记者,两位老人乐呵呵地跟记者打招呼。88岁的刘发生曾参加过革命,是濮阳党校的一名离休干部,喜欢写诗,老伴儿李玉珍以前从事福利工作。跟着两位老人,记者来到了他们的房间。这是一个套间,有两张单人床,床上很干净,收拾得整整齐齐。“这里的生活起居有专人照顾,环境也很好,还有健身器材、象棋、麻将、书画室等,不仅能读书看报,还可以聊天,谈古论今,生活轻松、惬意了许多。”刘发生老人掰着手指头对记者说着养老院的幸福生活,“我在这里吃得好,吃得舒坦,从周一到周日排好了菜谱,菜品充足又营养。”刘发生老人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儿是主动入住养老机构的,在他看来,老年人到养老机构养老其实并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这样反而对子女和自己都好。“现在,年轻人不仅要忙工作,还要照顾老人,负担确实很重。我有3个儿女,条件都不错,也很孝顺,都想尽自己的孝道。听说我们要住养老院,孩子们没有一个同意,因为他们觉得不亲自照料,会让人觉得不孝。后来,经过我们多次做工作,孩子们拗不过,就依了我们。”老人笑着说,“你看,我们现在住在这里,日子过得清清静静,人老了,有这么个地方挺好的。我们开心,孩子们也就放心了。”
调查: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常看到家人
记者通过对这家养老机构走访发现,这里生活着110位老人,有退休的机关干部,也有普通的市民,有夫妻相扶相持来养老的,也有生活无法自理而需要人照料的。说到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原因,有老人表示,因为不愿给儿女们添麻烦,也有老人不愿提及入住的原因。该院刘院长介绍,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供养,不仅能让老年人省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女的负担,而且,这种养老模式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能将家庭的养老风险分散,为老人提供安全上的保障。不过,刘院长也表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更加需要的是亲情,最大的愿望是常看到家人。“每每有家属来探望后,很多老人连续几天都显得眉飞色舞的。在我们这里有一位老人,孩子一周来看她一次,来看她的时候她很高兴,孩子走后她会显得非常失落。”刘院长说。随后,就“是否愿意入住养老机构”这一问题,记者走上街头,随机向10名超过60岁(最小者61岁,最长者86岁)的老年人做了调查。其中,有7名老年人表示不愿意到养老机构,他们觉得到养老机构的老人都是儿女不管或者重病缠身的人,而他们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孩子、老伴儿,没有必要去养老机构。一名老人则担心失去自由。这位老人告诉记者,他在家住习惯了,如果去养老院,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不说,还得遵守养老院里的规矩,这样就会受到约束。调查中,只有一名老人表示“并非不能入住养老院”。在这位老人看来,照顾好自己就是给儿女最大的减负。不过,他也表示,“身体情况不好时才会考虑入住养老机构”。
声音:机构养老模式市民看法不一
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市民对这一养老模式持什么看法呢?
对于这种养老模式,在我市文峰区一家企业工作的李女士无奈之余表示支持:“现在,很多夫妻都是独生子女,两边都有父母。父母健康还好说,但如果身体不好,身边没个人,让他们在家里肯定不放心。送到好的养老机构,有专人护理,安全也能得到保障。”但李女士也强调,送老人进养老机构并不意味着儿女“放手”了。作为子女,在情感上要继续支持老人,不能让老人觉得自己是负担。
王先生的想法与李女士大相径庭。“我现在就和父母住在一起,没事儿和他们聊聊天,这样才有‘家’的感觉。”在王先生看来,父母辛辛苦苦把自己养大不容易,他们老了,正是回报他们的时候。“把他们送到养老机构我心里过意不去。到了那儿谁也不认识,即使条件好,也不如亲生孩子照顾得周到。再说,父母看到儿女们在身边他们也开心。”王先生说。采访中,也有市民持中立态度。市民小张说,是否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要依情况而定。“如果老人身体好,还是提倡在家养老。如果老人行动不便或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全天有人照顾,而儿女确实没有时间,最好还是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小张说,其实去不去养老机构主要取决于老人,既要结合实际情况,又要尊重老人的意愿。
部门:机构养老将成为一种趋势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科长袁风涛介绍,目前,我市有养老机构103家,获得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有22家,没有获得许可的有81家。养老机构以中小规模为主,100张床位以下的小型和家庭式养老机构比例占近80%。“养老机构承担着基本养老服务保障的重要职能。政府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养老机构也有很多支持性政策,符合条件的可以获得由市财政部门和区财政部门提供的5万元建设补贴及每月每平方米10元的运营补贴。”袁风涛说,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机构养老包括医养结合、娱乐和养老结合,就显得比较有优势,从这个角度看,机构养老将成为一种趋势。袁风涛介绍,目前,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养老机构主体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专技人员缺乏。在养老政策机制上,执法监督、部门协同等方面也存在问题,他建议政府出台地方性法规,对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和监督管理作出统一规定。
专家:应关注老人情感世界
在安阳师范学院从事社会学工作的訾彦锋接受采访时表示,机构养老能为老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庭成员的压力,也让老人减轻了自责和心理压力。訾彦锋介绍,机构养老存在自身的弊端,缺乏亲情是重要的表现之一。机构养老中有较多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由于该群体的特殊性,生病以及终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会让其他老人产生压抑感,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发展。另一位社会学专家刘教授说:“鼓励在养老机构居住的老人与同龄老人多交流,有助于老人摆脱孤独感和失落感,但更为重要的是家人的关心。”刘教授说,2013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了子女的精神赡养义务,其中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精神赡养并不局限于家庭,还涵盖养老机构,这就需要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服务的同时,更要关注老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