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破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营标准难题,制定居家养老指导手册,实现标准化服务。
为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行为,市民政局历时一年在全省率先编制出台了《泰州市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指导手册(试行)》,《指导手册》分为1个总则、6个规范、10个附件三个部分,接地气、易操作、可复制,深受广大基层工作者欢迎,先后印刷2000册。省民政厅沙维伟副厅长专门作出批示:泰州市民政局组织编制的《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指导手册》,从组织、建设、制度、运营、服务、评估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标准化规范要求,具有创新性和指导价值,易操作、可复制,对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值得全省各地借鉴,请厅福善处予推广。
二是破解老年人洗浴吃饭难题,实施老年人洗浴意外伤害保险和助餐助浴补贴,实现精准化服务。
为彻底解决老年人助餐和高龄老人洗澡难问题,该局实地考察浴室经营状况,专题召开浴室经营者座谈会,商谈合作事项,将有资质的公共浴室洗浴意外纳入“爱老无忧”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保障范围,解决了浴室的后顾之忧。明确了老年人助餐助浴点一次性建设和运营补贴标准,对年满70周岁(含)以上的老年人每餐补贴1元,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每餐补贴2元,并在海陵区建立了27个老年人助餐点和1个助浴点。10月份专题召开老年人助餐助浴服务补贴试点发布会,仅一个月,已有7800人次的老年人享受了助餐服务、5.49万人次享受了助浴服务,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好评。
三是破解独居老年人精神慰藉难题,创新实施孝心365项目,每天一个问候电话,实现人性化服务。
今年以来,运用12349民政服务热线,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海陵区探索开展了“孝心365”老年人关爱项目,为分散供养、经济困难的独居空巢老人提供服务,通过采集基本信息,签订服务协议,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免费发放老人手机,每天在约定时间主动给老人一个电话,送安全、送问候、送提醒、送慰藉、送帮助,同时建立15分钟服务圈,确保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能够便利快捷地享受居家服务。让每个通话员挨个上门走访认亲,让老年人知道每天在和谁通话,增进了服务的可信度和亲切感。项目运营以来,累计提供线上服务19080人次、线下服务1116人次。陈明冠副市长专门作出批示:孝心365”活动,是充分考虑老年人实际、丰富老年人生活的一大创新举措,既给老年人带来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又强化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值得学习推广。
四是破解养老机构许可难题,实施“消防安全达标年”和“食品卫生安全达标年”活动,实现规范化服务。
按照“尊重事实,一院一策,规范经营,确保安全”的原则,出台《关于协调解决全市部分养老机构办理许可证相关事项的会议纪要》。联合消防实行“业务+技术”双线指导,从消防设施设备、服务保障措施、安全应急预案、人员培训等硬件软件各方面逐条对照排查,共排查出各类消防安全隐患841处,限期整改,并在全市养老机构开展“消防安全达标年”和“食品卫生安全达标年”活动,从福彩公益金中安排150万元给予市区“双达标”的养老机构3-10万元的奖补。一年来,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资金3100多万元,整改各类安全隐患723处、安装点式报警器4886个、安装喷淋系统60套,促进了养老机构健康发展。该项做法被省民政厅以《江苏民政工作通报》的形式向全省推介。
五是破解养老机构老年人看病难题,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便捷化服务。
运用行政引导推动和市场合理配置两种力量,将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无缝对接,实现从单一养老向“防、治、养、护”一体化转变,形成了具有泰州特色的医养融合新模式。一是规范建设一批集养老和医疗功能于一体的康复护理院,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医疗、护理等问题;二是大中型养老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内设置卫生室、医务室或开办医疗机构,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三是非建制乡镇卫生院举办或转型为养老机构,既解决了敬老院组织力量不足、护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又盘活了医疗资源,实现了医疗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深度融合;四是小型养老机构和乡镇敬老院就近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为入住老人提供随时诊疗、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等服务;五是社区居家养老服中心与基层卫生机构合作,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便捷的上门服务,开设家庭病床,方便老年人就医。截至目前,全市所有养老机构均实现了医养融合,其中康复护理院10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12家,非建制乡镇卫生院转型为医养融合型机构7家,签约合作113家,家庭医生年服务量在3万人次以上。省委李强书记对我市中医药医养结合的做法作出批示,要求“予以关注”,省政府办公厅将我市经验形成《江苏信息摘报》报国务院办公厅,《新华日报》对此做法专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