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通过手机客户端对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的71.7万人进行了健康数据调查,数据显示,走路最多的是香港人,平均每天行走6880步; 其次是中国大陆人,平均每天走6189步,远远高于全球人口平均每日步行数4961步。的确,《2016中国人运动报告》显示,中国人最常进行的运动中,健走占比36.93%、跑步占比23.56%,两者之和超过60%;之后是骑车14.60%、健身9.84%、跳舞3.46%等。门槛低、效果好,是健走和跑步占比最高的原因。
但简单的运动并非没有效果。世界卫生组织在1992年就指出,走路是世界最佳运动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坚持步行锻炼可以降低发生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肿瘤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缓解抑郁情绪和精神压力、改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还可以帮助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人控制血糖和血压。走路好处这么多,然而,你真的走对了吗?今天,著名运动医学专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可基和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刘心就来讲讲走路的“正确姿势”
走路要用力凭感觉,自己找适度
走路的速度因人而异,老年人的快速步行可以只相当于年轻人的中速步行。体质好的人可以走得更快,体质差的人走得相对慢一点。步行的快慢不取决于和他人速度相比,用力程度的感觉告诉你走的快慢。快速的步行,相当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感觉很用力,但是不吃力。这样走几分钟,全身会感觉发热,可以有汗出来,心跳呼吸加快,但是没有气短和力不从心的感觉。
循序加时间,渐进增步速
如果平常活动很少,开始锻炼时,可以设定一个较低水平的目标,如每天15-20分钟的活动或2千步的活动量,给自己足够的时间适应运动量的变化。一段时间后,同样的用力,你可以走得更快,说明体质在增强。这时可以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健康会受益更多。以千步为单位,以万步为目标千步尺是指以日常生活中的中等速度步行,走1千步大约需要10 分钟,那么每小时大约能走4公里,能量消耗增加两倍。60公斤体重的成人走1千步约消耗能量32大卡。1万步并非适应每个人的目标,日常活动少或者体质差者可选择4千步或6千步的目标。不过,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心提醒,一些人群可能并不适合走路。
出现以下症状,就先别走了
步行虽然是最容易开展、做起来最简单的有氧运动,对活动关节、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有足底疾病的人群,比如扁平足、跟腱炎、的患者,如果突然心血来潮,进行长时间的行走,很可能锻炼的效果没有达到,反而很快就会出现足跟痛等不适,会适得其反。因此,针对这些患者,要先和医生咨询,确定是否能够参与行走锻炼。此外,对于患有心肺功能疾病的人群,行走锻炼有可能随着劳累感的出现而加重循环系统负担。所以,患有支气管炎、心肌缺血等疾病的患者,不可盲目的参与运动,而应该咨询医生寻求专业的运动意见。
走路的正确姿势,你做对了吗?
如果行走的距离过长,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出现下肢肌肉疲劳、足踝关节过度磨损,甚至出现关节炎症反应、积液等表现。看来古人说的“过犹不及”,在运动上也适用!正确的方式是放松身体,选择平路进行锻炼。上身直立,不可弯腰驼背,双臂自然摆动,每一步跨越的步长略小于或等于肩宽,适当加快迈步频率,比“散步”要快,比“竞走”要慢。对于身材适中,对运动较高需求的中青年小伙伴们,也尽量抽出业余时间,做一些更能促进身体机能提升的运动,跳舞、打球、器械健身都是不错的选择。